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36851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州中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背景21 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 “ 文盲 ” ;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回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起点是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五所大学

2、的附属中学(高中)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到1982年底共有19所中学开展了计算机教育活动。198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刚,规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课程目标。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高瞻远瞩的话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高指令。自此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层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

3、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9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进行实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自1998年9月起在全国实行。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其中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1999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部基

4、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征求对修改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由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意向。 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会后还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此次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

5、技术课程的正式诞生。同年11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该纲要中将原有的“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嬗变的重要标志。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高中课程标准制定中,明确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进行课程标准制定。有关专家学者在对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之后,从中找出了值得借鉴的

6、经验。在此基础之上,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

7、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另一个层面上的不平衡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近几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正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1、目前学校教学现状的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我校现有微机教室三个,硬件条件

8、如下:微机教室(1)(2):学生机CPU CY600内存 128M 硬盘 10G 。微机教室(3)学生机 CPU CY1.0G 内存 128M 硬盘 20G。学生现状分析 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由于以前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学生的起点相差的非常悬殊。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出发点。开学初我们任课教师都要对高一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以下是对2010级高一新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从表中我们注意到在新生中有55%的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

9、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有24%的学生虽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但通过家庭、网吧等其他途径也接触过电脑,只有21%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电脑。在接触过电脑的学生中有15%的学生用它来查过资料,29%的学生主要用它玩游戏、聊天、听音乐、打字。有56%的学生只在学校信息技术课上使用过电脑,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具体学习了那些内容呢?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情况如下:统计表明,虽然有些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效果并不好,形同虚设在跟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校一学期信息技术课只上了几节课,还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没有被耽误但课堂很少见到老师的影子,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扫雷、玩纸牌。只有很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比较

10、负责,但也只是教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在高一的新生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为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帮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上信息技术课。那么,在学生心里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通过统计我们了解到,只有23%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具体的说应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2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点,剩余时间放松听音乐、玩游戏,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应玩。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的薄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接触社会的面

11、比较窄,看不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感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再加上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各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分工、奖金等方面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信息技术课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上与不上,教与不教一个样,一系列因素导致信息技术课不是被占用,就是教师带着情绪看班,学生随便玩。所以,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放松自由的课,即使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潜意识里对这门课的认识还是很肤浅,认识不到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快乐玩玩

12、游戏、聊聊天。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使他们感受信息社会学习信息的重要性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而认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不同,虽然有些学校在初中以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总体上衡量还是有所欠缺。再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还必须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起。又由于学生起点相

13、差的非常悬殊,因此,如果再像传统学科一样,把同一个年级的同学按照同一个层次来进行讲授新课,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而消磨时间。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要想照顾全班的所有的同学来说,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 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不能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做过作品,表达过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汲取信息最快捷的网络利用上,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游戏、聊天、听音乐,只有15%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获取。据调查目前我旗的中小学还没有接入因特网的微机教室,大部分的学生

14、没有上过网。所以,学生上网的途径主要通过家里电脑和网吧,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网络不但没有成为拓宽他们知识面的工具,反而成为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荒废学业的“刽子手”。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总体说来,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技能都处于较低层次,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都有需要引导和提升。由于学生整体存在以上这些不足和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我们教学的形式、进度和内容很难把握并适合全部学生。再加上现有的机房环境和设备状况,要想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不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

15、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解决。 教材的现状分析:*课程整合的意识薄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

16、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同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唯一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现行的教材很难看到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只是本身知识的在现,而标准中在课程的性质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对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缺乏。在标准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一条就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