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36842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由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已经渗入学校,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我国中小学生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紧迫。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地区的同行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取得不俗的效果,因为音乐以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其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能够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们的心灵。然而,并非只要学生参加音乐课堂,就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这里存在教育理念,操作方式等的选择和运用问题,是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要研究的课题。根据音乐教学的特性,基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学生一般存在的心理健康

2、问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大原则: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音乐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要使音乐的教学渗入心理健康的内容,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首先具备教育心理学基础,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应用方法,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与音乐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随心所欲,即兴地,或者牵强附会地植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是让心理健康的内容合理地融入音乐的课程内容当中。表面上好像是不拘形式,但是内里是讲究章法和

3、科学性的。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教师除了以诚恳的态度来进行教育之外,不能过于倚重经验,使之流于形式,笼统地类型化。必要时,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心理问题还要分别对待,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针对性地运用合理的方法方式,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二、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观念,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所有教育行为的实施都是通过主体性的接受和体悟而实现其意义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与主动的过程,对主体性的尊重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在音乐课堂更是如此,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投入音乐的体验时,才是对主体性的真正尊重。要在音乐课堂实施心理

4、健康教育,那么就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设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要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将学生当作学习过程的主人,是教学的整体。另一方面,要通过音乐活动等方式,积极地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参与,达到真情流露,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体性原则,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情感状态,而针对性地施以相应的教学内容,以获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认同和体认,才能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三、直观感性原则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或兴趣广泛,或求知欲强、表现出

5、极大的活力。但也同时存在注意力难集中,易于产生厌倦、急躁等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主张多直观,而少抽象。尽量运用直观的语言、文字、图形、视频等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音乐是感性的艺术,感性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凭借感性的强烈感受,学生去接受音乐的美和获得知识。在音乐课堂中,强调心理健康有时显得画蛇添足。音乐的直观感性应该可以直接带动学生的身心愉悦,音乐的喜怒哀乐也会使学生投入真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所要做的是积极的引导。如果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的当下能及时对个别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积极引导,便是最好的动之以情了。学生会从感受音乐的

6、美中,显现出人性的本真,从而信任音乐艺术,信任老师。直观性原则的运用,既基于音乐的学科特点,也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灵沟通的特性。学生的心灵世界往往是封闭的,以何种方式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需要特别讲究。当理性的沟通失效的时候,往往感性就能发挥奇效。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中:以感性方式达成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往往事半功倍。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际从逻辑上可能要颠倒过来。先在实际操作上取得成功,然后才能在理论上建立理念。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音乐活动引导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还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自觉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在生活中磨砺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实际是什么,并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寻找与之相关的理论上的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经常深入学生的具体生活和家庭背景等,研究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成因。也就是实际联系理论,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认识自我,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敢于直学习和生活压力。善于利用对音乐的兴趣,积累对音乐美的感受,从而热爱美好事物,对人、事、物赋予美好的感情。积极主动制定人生目标,促使自己“长大” “成熟”,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