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9232078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100分钟100分)一、基础知识部分(46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6分)与其奇者 ( ) 僦赁看幕 ( )是日更定 ( ) 一舸无迹 ( )藻荇交横 ( ) 属引凄异 (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义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句:(6分)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例句: 欣:高兴。 例句: 歇:消散。 例句: 怜:爱。 例句: 拿:撑,划。 例句: 烟:烽烟。 例句: 3解说下列句子大意:(8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念无与为乐者。 月下飞天镜。虽席地不容闲也。4记诵重现:(18分)夕日欲颓, 。 ,江入大荒流。 ,归雁入胡天。 ,拄杖无时夜扣门。何夜无月?

2、何处无竹柏? 。雾凇沆砀,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5根据加红词的意义,写出一个与之意思相同的成语。(4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成语: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成语: 人物略不相睹 成语: 湖中人鸟俱绝 成语: 6仿照例句写句子。(4分)例: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二、课内阅读部分(30分)(一)【甲】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

3、“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分别指出甲、乙两段文字的出处及其作者:(4分)甲 乙 8甲文之亭与乙文之亭是否相同?两段文字所展示的人的活动内容、行为方式及形成的景象和境界有什么区别?试作简明分析。(4分)9找出甲文中表时间的几个词语;乙文中的“相公”和“痴似相公者”类似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说的哪一类人?(4分)10甲文引号与乙文引号是否有区别?略加比较。(2分)(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4、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解释下面加红的字。(4分)或王命急宣 晴初霜旦 良多趣味 故渔者歌曰 12.选出加红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3分)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13.请分别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三峡“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夏 春 秋 14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

5、什么作用?(2分)15.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4分)三、课外阅读部分(24分)(一)春游湖上 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勾留:停留。16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是什么?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什么?

6、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并指出这两首诗属于何种体裁(诗体)?(5分)17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的?(3分) 18“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出那些信息?(3分)(二)山水何以美人类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歌颂、赞美,由来已经很悠久了。在我国最早的诗经、楚辞里就有“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等赞美山水的佳句。春秋时代的孔丘就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可见对于山水之美的享乐早就被人们所看重。后来汉朝的大赋描写山水之美就不少,尤其自魏晋以来专门

7、描绘山水之美的诗画更为兴盛,而至今不绝。当今是旅游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就更加普遍、更有兴头了。然而,历来无数的人们乐于游山玩水,看到那绮丽的风景,无不心旷神怡,感到美不胜收,为之吟写不绝,但是试问那山水究竟为什么令人感到美?因此,就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只知道山水美而不知道其所以美。“山水何以美”这个问题,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提出来了。前面提及孔丘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此,他的学生子张和子贡就不理解。子张曾问道:“仁者何乐于山也?”孔丘回答说:“夫山者,屹然高;屹然高,则何乐焉?”接着他做了这样的解释:屹然高山,草木生长,鸟兽繁殖,“无私”地供给四方以“财用”,

8、而且“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尚书)。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山”的缘故。有人说:所谓“仁者乐山”就是“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这就是说,孔丘认为高山具有与“仁者”的“无私”的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他是美的,令人愉悦的。有一天,孔丘“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丘回答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接着他又作了这样的解释:水普遍而“无私”地给予万物,“似德”;它所到之处就有生命的成长,“似仁”;它向下流去,曲折而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

9、似正”;“其万折必东,似志”。所以“君子见大水”必定要观赏一番哩。这也就是说,孔丘认为大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 “善化”、“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19细读上述文字,简明概括孔子认为山水之美的原因。(3分)20根据第一段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列出“人类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歌颂、赞美,由来已经很悠久了”的具体实例。(5分)21从第二段里找出3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一个造句。(5分)三个成语: 造句: 22课外记诵的有关山、水古诗文举隅表:(此题可不做,写对一个加1分,最多3分)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

10、B参考答案:一、1y ji gng g xng zh 2重岩叠嶂。 欣然起行。 晓雾将歇。 仍怜故乡水。 余拿一小船。 大漠孤烟直。(答案不限于本单元,如写出成语也可。)3.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下的镜子。 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4 沉鳞竞跃 山随平野尽征蓬出汉塞 从今若许闲乘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5(略)6 如:生命就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境遇。生命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二、7甲:观潮 周密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8不相同。甲是馆驿名,乙是公园里供游人休息的小亭子。甲是操演水军,场面壮阔,声势浩大,景象雄伟;乙是雅士赏雪,喜逢同道,情趣盎然。9每岁、既而、倏尔 闲人 10甲指为操演而特意扮敌之船(特定称谓) 乙文直接引用人物原话(引用)三、11有时 早晨 实在 唱 12.B 13.奔放(或险) 清幽(或秀) 凄凉(或静) (答案不唯一)14.突出(烘托)秋天三峡凄凉和寂静的气氛 15.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仅供参考)16西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