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简史内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232077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简史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简史内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 中国美术史讲义一、史前美术部分(实用时期)史前,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的历史。在中国一般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称史前。社会历史学称这一时期为原始社会,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期。因此,也可称这个时期的美术为原始社会的美术,或石器时代的美术。美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美术诞生的前提条件是人类的诞生。现代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出现人类最早的地区,应在亚洲南部和非洲地区。中国属于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史前人类,是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其后人们一直绵延不断的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中孕育创造了独立、成体系的中国美术。史前时期人类尚无文字史

2、。我们只能从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中的遗留物上,去考察人类美术活动起源的痕迹。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数以万计。云南元谋猿人文化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人文化遗址、河南阳原小长梁人文化遗址、陕西蓝田人文化遗址、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山东沂源猿人文化遗址、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山西朔县峙峪zhiyu人文化遗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分期表分 期 代 表 文 化旧石器时期初期山西芮城西侯度人文化遗址陕西蓝田人文化遗址旧石器时期中期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旧石器时期晚期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人文化活动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人类文化遗址、浙江余

3、姚河母渡人类文化遗址、北京平谷上宅人类文化遗址、河南渑池仰韶人类文化遗址、陕西西安半坡人类文化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人类文化遗址、四川巫山大溪人类文化遗址、内蒙古赤峰红山人类文化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人类文化遗址、山东章丘龙山人类文化遗址、浙江余杭良渚人类文化遗址、河北京山屈家岭人类文化遗址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文化活动。在这些人类文化遗址中,史前人类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用石头、兽骨、贝壳等材料制成的工艺品,以及建筑遗址等史前人类遗物。另外在史前人类的栖息地,人们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地画、壁画和岩画。这些是我们研究史前美术起源发展状态的仅有可考材料。新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分期表分 期

4、地 区早 期 中 期晚 期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母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北方地区上宅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西南地区宾川白羊村文化、昌都卡若文化华南闽台地区仙人洞一期文化大坌坑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高雄昙石山文化旧石器时期是人类由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最初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人类开始普遍使用打制石器。在制作打制石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石器的外部形状,对称、均衡等形式感因素具有了初步认识。到旧石器时期后期,已经开始有人有意识地选择石髓、玉石等一些质地纯洁、色泽鲜明的

5、石材来加工、制作劳动工具。这说明人们对色彩美感也开始逐渐有所认识。继之出现了人们为装饰自身而制作的工艺品。迄今所发现的最早工艺品,是距今2万8千多年前的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其外形呈扁平椭圆形,大小似鹅蛋,中央有穿孔,可以系绳佩挂。另外,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中发现有用驼鸟蛋壳做成的穿孔串珠,磨孔的石珠,磨孔的海蚶壳,钻孔的兽牙及骨管等。工艺美术品的出现,对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人们在制作石器过程中积累的模糊审美经得到了升华,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到纯为装饰自身而制作的艺术品上。从而也表明了人们审美意识的诞生。新石器时期的主要示志是:一、劳动工具普遍采用了磨制石器。二、掌握了取火技术。三

6、、发明了陶器。四、出现了定居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五、原始宗教发展成熟。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们对石器加工质量不断要求精细的必然结果。在对磨制石器的精细加工过程中,人们对直线与曲线的变化,面与面的转折,形状的规整对称,石器光滑圆润的质感,鲜明悦目的色彩美感,钻孔产生的三度空间感等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地体验和掌握。为造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火技术的发明和对火的熟练使用,不仅使人们吃上熟食,加速了人体技能和智能的发展,而且促成了陶器的发明。陶器是人类利用泥土的烧结特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陶器的出现是史前人类社会中的重大发明。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成熟,当人们对陶器的实用

7、功能得到满足时,便把制作石器和工艺品过程中积累的审美经验,集中地运用到陶器的制作上,开始了对陶器外形和器表的装饰加工。使陶器成了史前美术品成就就最高的艺术品。史前陶器按功用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三类。按陶质可分为: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四类。按器形和器表装饰可分为:拟形陶、彩陶、印纹陶、贴塑纹陶、镂刻纹陶五类。拟形器是指将器物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鼎等。就实用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是一种史前雕塑。彩陶是指器表带有彩绘装饰的史前陶器。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表现的纹样主要有:几

8、何纹样、植物纹样,鹿、鱼、鸟、蛙等动物纹样,也有部分人物纹样。在史前美术器中彩陶是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类型。彩陶上的纹样被称为是我国最早的绘画,彩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第一次艺术创作高潮。黑陶也是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的黑陶代表黑陶最高水平。其工艺成就表现为:从制作工艺角度来看普遍采用了轮制成型;从烧制技术来看,采用了烧成末期封闭窑顶、用渗水的办法来实现还原气氛和烟薰渗炭等新工艺;从艺术角度来看,由于新技术的运用,使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型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黑、薄、光、亮的艺术效果,富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史前绘画除彩陶

9、纹样外,壁画、地画和岩画,也是史前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地画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较少。但岩画具有较大数量的发现。著名的史前岩画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四川珙gng县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其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狩猎、舞蹈、部落战争及天文图象。史前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发展期,现代美术史学科所研究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艺术类别,还没有彻底从实用器物中分离出来。因此,史前美术的最大特点是,艺术是从属于实用器具,实用器具与艺术相结合。彩陶纹样和壁画、地画、岩画代表着史前绘画的发展水平。拟形陶器、小工艺品石刻和部分用于原始宗教崇拜的陶塑偶像,代表着史前雕塑的发展水平

10、。陶器的制作工艺和人们为装饰自身而制作的石质、骨质小工艺品等,代表着史前工艺美术的发展水平。西安半坡等地发现的史前人类建筑遗迹,标志着史前建筑的发展水平。二、先秦美术部分(礼教时期)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21秦王朝建立以前,我们称其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我们也可以称这一时期的美术为奴隶社会的美术。这一时期先民们已经告别了原始洪荒,进入了有文字史的文明社会。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刻划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使用最早的系统文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是由甲骨文衍变出的新书体,后

11、代称其为金文或大篆。殷商甲古文和商周青铜铭文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先秦美术中最为灿烂夺目的是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有青铜时代之称,铜是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早在新石器时期后期,人们使掌握了冶铜技术,用铜来制作劳动工具与石器并用,在社会发展史上被称为铜石并用时期。大约从夏商前后,人们开始用铜来制作实用器皿。从铜矿石中提炼出来的纯铜,不但熔点高,而且冷却后质地较软。后来人们发现,在纯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锡,不但可以使纯铜的熔点降低,而且制作出的器皿硬度大幅度提高。加锡后的铜器冷却氧化后呈青绿色,于是人们称其为青铜。所以青铜事实上是一种铜锡合金。青铜器皿较之陶器显得富丽而豪华,因此从殷商开始在上层贵族阶层大量

12、流行,并作为祭祀活动。周代礼乐制度的形成,又使青铜器成为象征等级、威严与权利的礼器。青铜器作为实用器具、祭器、礼器在西周时期被广泛使用,促使周朝的统治者和各诸侯国,集中能工巧匠进行大量铸造,促成了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化繁荣。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动摇,周王朝日趋衰落,周王室外所控制的青铜生产也随之萎缩。青铜生产逐渐由官府垄断,转化为富商大贾经营;青铜器产品也从由奴隶主贵族独占,逐渐走向商品化。青铜器的礼器作用逐渐减少,日用的成分逐渐增加。到春秋战国末期,青铜器的特殊地位便基本上结束了。先秦青铜器分期表器物特点时 期装饰纹样代表器物艺术特征夏代 (前21世纪-前16世纪)兽面纹嵌绿松石

13、的兽面纹饰牌(河南偃师二里头)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商代 (前16世纪-前11世纪)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商代前期饕餮乳丁纹方鼎(郑州杜岭)商代后期司母戊方鼎(安阳)前期造型规整庄严、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后期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西周 (前11世纪-前8世纪)武王征商簋(前期 临潼)毛公鼎(扶风)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中后期纹饰日趋简率春秋 (前8世纪-前476年)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风格战国 (前476年-前221年)铁器出现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品为主青铜器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造

14、型、纹样和铸造工艺三个方面。青铜器的造型衍化于陶器,但比陶器更加丰富而多变。拟形铜器和作为青铜器附件出现的青铜浮雕、圆雕,表现的事物形象浑厚而写实,代表着先秦时期青铜器雕塑的发展水平。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从整体上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几何纹样,如连珠纹、云雷纹、乳丁纹等。第二类是模仿现实生活事物的纹样,如蝉纹、蚕纹等。这两类纹样仅是为装饰器物而作,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第三类纹样是占居器物主要部分的主体纹样,这类纹样一般形象较大且比较突出,带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商周时期较流行的这类纹样有饕餮纹、夔纹龙、龙纹、凤纹、虎纹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饕餮纹,其具体形象是一个圆眼阔口的怪兽。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

15、会的发展高峰期,也是神本文化最盛行的时期。青铜器作为祭器和礼器,出于社会的需要,呈现出一种神秘、恐怖、狰狞、威严的时代气息。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神本文化逐渐向人本文化过度,人自身的能量不断觉醒。青铜器的纹样随着出现了较大改变。狰狞恐怖的兽面纹样逐渐减少,出现了许多狩猎、农耕、采桑、弋射、宴乐、攻战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内容。呈现出一种活泼向上,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通过文字资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先秦时期的绘画应该己相当发达。但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下来的绘画实物却是凤毛麟角。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秦绘画实物是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帛”是一种古代丝织品,“帛画”即画在丝织品上的画。这两幅帛画一幅称夔凤人物图,下部画一妇女侧身前行,上部画一夔龙和一凤鸟。另一幅称御龙人物图,画一中年男子,侧身站立在一只龙舟上御舟前行。两幅帛画都出土于战国墓,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含义是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这两幅帛画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好,时间最早的两幅帛画。通过这两幅帛画我们可以看到,以线造型,注重神态刻画,平面加渲染处理色彩,一般不画背景的中国工笔国画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