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22750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闻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详细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探讨看法。告知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视察,才能驾驭事物改变的规律。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索,惟有思索才能作出以下推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随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

2、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绽开的,人物、事务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常培育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索: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观赏,沉醉在美妙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一般老年人,他不是简洁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

3、确,并且发觉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缘由?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探讨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切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化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四周植物改变多么留意,视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缺憾。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锐利的斧头建立的漂亮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锐利的斧头之下。本节课一起先,我板书课题后,就用语言描述了“漂亮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澄澈见底的河水

4、,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爽甜润。接着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沉醉其中。正值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改变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终这么漂亮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剧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漂亮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逝呢?学生们一下子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剧烈的探究欲望和深厚的学习爱好。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逝?”这一问题绽开探讨。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改变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改变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

5、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居”“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剧烈。最终,通过写话练习,增加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悟爱惜树木、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终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通过小练笔

6、来增加了学生的环境爱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惜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处。从而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非常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结合背景学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爱好和内在须要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去发觉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

7、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育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题目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理解菩萨兵,出示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文中的菩萨兵指的是谁?学生很快就能答出,依据这一点,接着提问,刚起先这些藏民见到军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后来又这样来赞扬这支军队呢,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划出朱德司令说的三句话,体会总司令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这句话的心情如何,从而体会出朱德总司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种子,在这个词语教学时,借鉴了一下,同事的教学方法

8、,联系后面的课文来理解,这颗种子种进了人民的心里,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生活的天地有多广袤,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语文的色调就有多绚丽。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学习母去世引起的哀思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本文的目的:一、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看法,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启示:“假如你始终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胜利!”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在教学设计中我留意把握大的问题以中心句引领全文,以品读贯穿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

9、全文,说说从文中品出了什么感情?继而走入课文,走进作者,品读课文,从读中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绽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验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较为胜利之处有以下几点:一 重视朗读训练,通过配乐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淡雅隽永的行文风格,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 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起先,就让学生仔细读文,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经验了哪四个阶段。这个问题设计特别奇妙,一下子就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课文内容。三 能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勾画出难以理

10、解的重点句,再进行同伴互助,合作沟通,小组沟通汇报,重视学情,珍视并敬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四 有效拓展,补充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以及中外名人珍惜时间获得胜利的例子。在学完本文之后又补充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忙,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对学生绽开拓展。)作者美丽质朴的语言,流畅清爽的文笔,看似平淡却富有哲理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我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匆忙里的美丽语句作为总结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文章朗读完以后,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回忆了以往奢侈的时间而

11、懊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珍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安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动身,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珍贵。学生很简单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学问,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非常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沟通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消逝得飞速,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时间无时无刻地走着,一去不复返。它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公正的,谁也不多给一分,谁也不多给一秒,就看我们能不

12、能把握。和时间赛跑,虽然人恒久也跑不过时间,但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那就是超越时间的时刻。但是,在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缺憾。一、没有处理好发挥学生主体性与确保老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关键句子,学生提出来的时候由于与我的教学环节不符,所以没有入点评;而当进入到我预设的环节时,学生都已经对这个句子有了理解,感到再去品读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没有进行反复的品读,有点走过场。三年级的学生阅历极其有限,要理解一些重点句有困难。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探讨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终学生也说出了许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

13、学问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看出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所以在小组探讨后进行沟通时说得较肤浅,不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气氛也不够活跃。二、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缺乏有效的载体。语文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动身来理解教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袤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学问与课外学问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洋溢着

14、人文的色调,充溢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老师要擅长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妙人性的萌芽渐渐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毅,最终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勇坚决、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特别的生气,对刘胡兰的英勇坚毅特别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

15、般的坚毅,最终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勇坚决、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特别的生气,对刘胡兰的英勇坚毅特别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特别的怜悯、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始终持续到今日。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上课起先,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溢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

16、,但细致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爱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斗争年头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冷眼旁观,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相识和体会呢?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当在平常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学问,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观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竞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沟通。我想这种渗透应当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足足。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这篇寓言的教学我主要是围围着读来进行的,请生站起来读,同桌读,分组读,与老师合作读,然后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