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226829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 2021-11-14 2021城市开展和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吴志强宋雯珺(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经历了20世纪兴旺国家工业社会的畸形开展之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开展的核心。欧洲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分别根据不同的方法手段以及规划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可以对生态城市规划的各种方法进行种类划分,形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类型矩阵。列举各类型中欧洲城市的优秀规划实例。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来阐述前沿的、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原那么。 【关键词】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类型;案例 1引言

2、20世纪兴旺国家工业社会的畸形开展造成了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破损的惨痛后果,遗留了大量城市病。1992年联合国环境开展大会将可持续开展的议题提上国际议程。1996年在欧洲召开了关于太阳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的第四次会议,大会发表了?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太阳能欧洲宣言?,说明了身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城市可持续性开展的思考及其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开展城市的普遍原那么可以被不同的规划设计机构使用或作调整后使用。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可持续开展的理念已经逐步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欧洲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2生态的可持续开展城市规划的种类划分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及城市建设过程

3、中,无论是理论或实践层面,针对可持续开展几乎没有全面性的研究,而仅仅只是局部的、探索性的实践。现有大多数实例是以生态为目标的转变,在城市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利用可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生态可持续开展的根底上考虑社会性的可持续开展因素从而采用包括公众参与在内的新的规划模式。 根据方法手段的不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设计原那么可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涉及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涉及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原那么。 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旨在保证每个地区自身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它是具体生态技术的实施前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要保证城市具有相当密度,对城市尺度及其功能混合度进行研究

4、。 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原那么指的是采用可再生即环保能源,尽可能降低能耗和耗材,实现能源和材料的循环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规划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那么可分为三大类:局限于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方面的原那么;城市中的特定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层面的原那么;区域层面的、城市之间的规划原那么和方法。 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形成一个类型矩阵。表1针对不同的生态城市规划种类进行了实例列举。(注: AI中的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及环境承受能力研究主要涉及规划前期对基地现状的分析;后三项那么主要涉及具体的规划设计) 3案例分析 技术适用和功能布局的原那么通常与专项规划(以交通规划和根底设施规划为主)直接相

5、关,而新的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那么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开展具有更大的统筹意义。因此下面将针对后者选取一些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来阐述前沿的、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原那么。 31AI环境承受能力研究(以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区为例) 311规划背景 北有根哈德居住区位于德国康斯坦茨市(Kanstanz), 1960s就已规划(图1),但当时的总体规划没有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负荷进行科学评估。在1983年规划中该区被定为居住功能,面积大约为57hm2(图2)。随着可持续开展理念的深入,新一轮规划中对区域环境承受能力进行了测试及评估,也就是检测假设规划实现,对该区可能带来的

6、影响和问题。 312用地的环境现状 用地空间分析显示,在规划的居住区周边的农业用地和空地,是动植物很重要的生存空间,尽管现在局部湿地由于大学生公寓的建造,和用作园艺及休闲用地和农业用地而受到了较大干扰。该基地对自然空间特别有意义的是水文地质关系,这一特质形成了基地内的湿地区域,是动植物的重要生存地。 313环境承受能力研究的结果 以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正常运转为前提进行土地规划,每个建筑都要考虑到对鸟类和昆虫等的生存空间造成的影响。生存空间的缺失会导致濒危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该区环境承受能力缺乏以承当居住区建设,须保持其自然状态。从环境承受能力研究的结果出发,该地的规划设计最终

7、被放弃,取而代之的全新规划将局部用地制订成现存绿化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只有用地边缘上的局部地块和向西延伸的地块被建议为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图3) 314案例分析 环境承受能力检测通过比拟规划实施前后的空间变化,全面考虑这些变化和差异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该案例通过环境承受能力检测对已有规划设计进行审核并加以修改,旨在保护该区生态系统。从保护自然环境及各生态物种出发的规划前期研究,对如何使新的建设对规划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小到最低至关重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是采用空间手段实现生态目标,因而环境承受能力检测不可或缺。 32AI多功能混合型城市(以弗赖堡市里瑟菲尔德新区为例) 3

8、21规划背景 里瑟菲尔德(Rieselfeld)原是19世纪建的污水排放区:城市污水通过管道排放至此,通过自然净化排入天然河道。在引入现代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后,1986年以后该区不再被使用。在1990s初弗赖堡市决定,将78hm2用地作为城市新区开发,其余局部划为自然保护区。 322公众参与 新区规划前期,公众参与被纳入。在开展概念方面,政府与公众取得一致:不能低密度、无限度扩张,应形成建筑高度适中的、有相当密度的城区;居住、休闲、工作、市场等各种功能混合。 323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及空间模式构思 该新区的功能布局为十字交叉轴式:东西轴是密集的、城市块状围合结构;南北轴是公共设施,如中小学校、居民

9、活动中心、教堂和公共绿地等。(图5)中心轴密度最高,相对密集的新建筑通过块状合围提高城区密度,同时建筑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降低,最终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图6) 324短路径功能混合城市(社会各阶层居民混合、功能混合) 现代技术支持下居住和工作功能得以融合,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得以防止。在里瑟菲尔德区将建造4500套可容纳10000-12000居民的住房,同时新区将提供1000个就业时机。短路径功能混合城市为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如公交、步行系统创造了条件。同时该区提供各种居住模式和开发策略,总体上50%的住宅建造将获得政府资助,另50%的住宅为私人财产房,使社会各阶层居民的需求得以满足。以保证未来

10、新区社会结构的均衡和稳定。 325建筑设计 里瑟菲尔德新区容积率定为10。每个房屋建造者都必须在一份低能耗建造合同上签字,保证其建造的房屋为低能耗建筑,标准为65kwh/qm年,另外政府资助并鼓励住户安装太阳能设施。 326案例分析 多功能混合型城市不仅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典范,同时也考虑了社会性的可持续开展要素。在生态方面,多功能混合为环保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区域内部交通负荷,促进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交通能耗的降低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多功能混合型城市对于社会结构的均衡和稳定也意义重大。它为教育、科研、生产、营销各主体的相互协作提供空间载体同时也成为促进

11、居民互动、实现社会融合的空间前提。里瑟菲尔德的规划案例同时说明政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对于生态规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33AII生态的网络型城市体系(以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为例) 331规划背景 鲁尔地区曾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布局当时仅仅考虑工业生产的需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各城市开展内耗严重、功能重复、相关性差。1999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通过举办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IBA Emscher Park)来推动鲁尔地区生态和经济改造。 332规划构思 “埃姆舍尔公园把整个鲁尔工业区17个城市连成了整体,作为整个鲁尔工业区的公共绿地长廊,规划的指导思想从生态角度出

12、发,将800km2用地和17个城市250万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通过埃姆舍尔公园联系在一起。(图7) 17个城市共同参与了这项规划。 区域规划的概念框架包含7个专题:埃姆舍尔景观公园、埃姆舍尔系统生态改建、河道空间作为体验空间、工业时代的文物建筑作为历史见证、“在公园中工作、住宅改建和现代化/一体化的城市开展、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提供新内容。继续维持居住和工业混合的现状。在专题1中通过七条绿化带为该区增加自然景观。专题2中埃姆舍尔河生态改建,城市网络以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为节点而形成,有的工业废弃区进行功能转换,以此构建丰富而极具趣味性的游憩空间(图8、图9) 333案例分析 区域中的城市合作日趋

13、频繁而密切,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城市边界弱化,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也是如此,生态的网络型城市系统应运而生。它通过规划、建设一些交通区位良好的点来减少区域中城市之间的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根底设施的区域规划也对于降低能耗、减少建设材料意义重大。此外它注重形成景观网络,为居民活动提供优质空间载体的同时,恢复并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IBA埃姆舍尔公园是生态网络城市结构的经典案例,它是对既有城市景观以及城市之间的环境的再组织。在单体建筑层面的各种生态技术已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必须与城市及区域层面的生态规划相结合才能应对生态危机。城市开展日趋成熟,新区建设量逐步减少,因而既有人居环境

14、结构的生态化改造将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结语 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首先全面评价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以之作为规划根底或以之为依据对前期规划进行审核和修正;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对规划目标进行讨论、从生态角度确定系统结构;规划中采用全新的空间规划模式和适用模式;选用适宜的能源和原材料系统,将生态技术运用于具体工程工程,采用新的交通和根底设施模式;最后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制定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斐主编.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高崎主编.生态城市的空间艺术2006生态城市规划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15、2006. 3(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编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开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饶戎.北欧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思考.规划师. 2004.12. (20): p105108.广西:规划师杂志社, 2004. 5刘敏.可持续开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 (21): p101103.上海:上海环境科学杂志社, 2002. 6谭春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回溯.城市问题. 2007.11. (148): p8490.北京:城市问题杂志社, 2007. 7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城市规划会刊. 200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