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22415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忽必烈改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忽必烈改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忽必烈改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忽必烈改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忽必烈改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忽必烈改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忽必烈改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忽必烈改制课标解读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体系: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与条件1. 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2. 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 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3. 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 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 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2、。4. 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5. 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1. 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 具体内容: 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 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设澎湖巡检司;开发云南行省 兵民分治 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实行民族分治政策3. 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1. 主要措施 确定

3、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 布“农桑之制”. 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2. 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1.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3. 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改制的评价: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1. 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2. 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3. 实行“汉法”加强民

4、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五、忽必烈改制成功原因1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2. 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3. 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4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5. 忽必烈个人的因素。典型例题:1(2010 年高考江苏历史 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 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 里的“官”隶属于A. 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D.行中书省正确选项: A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 藏

5、地区。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 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 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A。2.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 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 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 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监察官吏B.征收赋税C.行政管理D.笔录政事正确选项:A解析:从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以说明,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

6、定时检测: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 1260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2. (2009 年山西实验中学试题)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3. (2009年广东湛江二中测试)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

7、不领之”。这表明元朝的行省 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 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 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使权力A. B. C. D.4.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5题)“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 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A.实行郡县制B.建立宗法制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5. (2010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测试)元典章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 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至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 年)二月,还不满十年的光景,户部每年收受各处行省木棉布匹

8、,已“不下五十余万(匹)”。这反映A.元朝的棉纺织业已经遍及长江南北B棉纺织业成为官营手工业重要部门C 棉纺织税收成为元朝最主要的收入 D 元朝政府重视棉纺织业的推广6. 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7.( 2007年北京东城区测试)元朝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A.宣政院、台湾府B.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C. 理藩院、台湾府D. 理藩院、澎湖巡检司8. (2010 年 11 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期中测试)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 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

9、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 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9. 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10. 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有效体制的建立 法规制度的形成科学技术的推广 农桑立国的实施A. B.C.D

10、.11. (2002 年北京市西城区抽样测试)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 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 元朝大一统,疆域辽阔,幅员广大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 元朝时各民族交往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散A. B.C.D.12(2010 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测试)“(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 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

11、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13 题 26 分,14题 26分,共 52分)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 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 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

12、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 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4)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什么影响?14. (2008 年上海实验学校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 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人外之官。其总政 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 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

13、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 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材料三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 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材料四 (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 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 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以上材料均据元史 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12 分)(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4 分)(3)结合元朝的历史就材料二中的“其

14、故何如”作答,并指出由此可得出什么规律?(10 分)定时检测答案一、选择题112 CDACD ABDAD BB1. “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正确选项为 C。2. 解析:材料可知,元初统治者令汉人“空其人以为牧地”,在中原地区推行牧业,反映了 蒙古族落后的游牧文明,后来仍在中原地区“以农桑为急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落后民 族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所征服。所以正确选项为 D。3. 解析:“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权力非常大,并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权,可排除,行省“与

15、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是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正确。行省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领导。 所以正确选项 A。4. 解析:通过课本知识可知,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创举是行省制度。正确选项为 C.5. 解析:元朝在各地设立木棉提举司,专门负责棉纺织业的推广,所以正确答案应为 D。6. 解析:元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唐朝尚书省的职责也是最高行 政执行机构。可见职能与唐朝尚书省相同。正确答案应选 A。7.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台湾府设立于清朝康熙年间,理藩院也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所以ACD 错误,正确选项为 B.8.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七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 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异极大来加强统治的需要,故应选择 D。9. 解析: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