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223758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

2、约十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3、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4、04典型考题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

5、品格。【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

6、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常用方法】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例题剖析】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

7、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

8、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误例: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

9、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

10、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

11、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省,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12、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答:(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自足)(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课下作业:学考联通第二课时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

13、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

14、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15、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1、借助意象,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