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220433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纲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概念(一)法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依法合理配熬和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二)法治理念:关于法治的理性思想观念系统化认识和反映,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对实践起指导和推荐作用,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2、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问: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答:1、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2、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3、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一)鲜明的政治性: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在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上,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二)彻底的人民性: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为主体,具有最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坚持从现阶段国情出发,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是科学、先进的理念。(四)充分的开放性:永不封闭、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2、【三统一】必然要求【三至上】:党的事业至上(是关键)、人民利益至上(是根本)、宪法法律至上(是保障)。

4、深度理解:【三统一】内在地要求【三至上】;【五内涵】中: 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归于党的事业至上; 坚持执法为民(本质特征)、公平正义(价值追求)与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归于人民利益至上; 坚持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归于宪法法律至上【三至上】作为有机统一体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马恩法治思想马恩的思想理论体系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法与经济、法的本质、人权、主权、人的自由和解放、法律权威、法律职能等列宁法治思想其理论和世

5、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毛泽东等法治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权建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宪政、人民民主专政、群众路线、健全法制、依法办事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五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三是

6、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民为邦本、以法治国、公正执法、礼法并用等外国法治思想:人民主权、法律平等、权力制约、法律之上、基本人权等。【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想渊源中正确的“中外观”与“古今观”(尊古贬洋)(1)中西法治理念的基本差异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相统一 VS 私人利益至上;礼治、德治与法治相统一 VS 法治作为主流社会控制手段;情、理、法相统一 VS 以法律本身为思考重心

7、;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VS 法律效果为追求目标。(2)树立正确的“古今观”与“中外观”坚持统筹兼顾、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对待古代与西方的资源,应该统筹兼顾,不要盲目否定或排斥,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更加重视我们自己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思维,努力从我们自己的传统环境中开掘和提炼出有效的法律规范。坚持合理转化、适合国情的基本原则对待古代与西方的资源,首先不是盲目照抄,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条件与社会情况合理的转化,让它们都能够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切实发挥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反对西化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领导者,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

8、导。社会主义是我们吸收西方法律文化时要坚持的根本原则,不能接受西方法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政治立场与原则,如三权分立、多党制等。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1.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划分为四阶段第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第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9、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创新。第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9修宪】的治国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第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重大创新。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律思想。1.十六字方针;2.法律维护安定团结;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变革;4.经济犯罪;5.不废除死刑;6.两手抓;7.一国两制;8.市场经济;9

10、.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江泽民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灵魂。(二)作用第一,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第二,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三个效果统一】第三,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第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11、第五,是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97写入“十五大”报告;99修宪;07“十七大”提至战略高度。】2、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基本内

12、涵(一)人民民主是政治基础和前提(二)法制完备是重要标志,也是首要目标(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必然要求(四)权力制约是关键环节【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二)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二)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三)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二)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三)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三)公平正义 社会主

13、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二)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三)程序正当,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四)及时高效,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四)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三)服务大局是社会

14、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一)把握大局(二)围绕大局(三)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对政法工作的要求坚持“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法律效果是首要标准;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是根本要求。(二)法律效果就是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个案正义和普遍正义”,实现和谐统一(三)政治效果就是要坚持党对司法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四)社会效果就是要实现人民满意,使单纯的法的实施转化为法的实效。(五)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一)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二)是人民的历史选择(三)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一)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二)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必须以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为依据。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视本国法律文化传统。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主要通过任免干部实现。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健全完善立法1、坚持科学立法2、坚持民主立法3、坚持法制统一4、坚持体系完备二、坚持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