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921995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下探讨及研究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下四、自认的对象:是否包括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实体法事实可以分为主要事实、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三个层次。所谓主要事实是指发生法律效果所必要的直接事实,也即合于法律规定,产生一定法律效果之构成要件之事实。在诉讼中,法院是通过确定主要事实存在与否来确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存在的。所谓间接事实是指用来推定主要事实是否存在的事实。辅助事实是指与要证事实无关之有关证据能力或证据价值之事实。如证人之老实性、认识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有关证人之信赖性等事实。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就其性质及作用而言,与认定主要事实之证据资料无异。因此,当事人之主*责任及举证责任,应

2、仅以主要事实为限。而间接事实或辅助事实,即使当事人未主*,法院亦得依自由心证,本于已明了之他事实,以推定应证事实之真伪。对于主要事实成为自认的对象,无论是学说还是判例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要事实得为自认之对象者,乃通说所采,并无争议。对当事人主*的主要事实的自认一经成立,法院就将以该自认的主要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不再对该主要事实进展证据调查。问题是,一方当事人对于对方当事人主*的间接事实以及辅助事实作出的自认,能否产生自认的效力,也就是说,间接事实以及辅助事实能否成为自认的对象,值得研究。在理论上,日本通说认为,自认的对象是成为判决根底的直接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不能成为自认对象。日本法院的判

3、例对于间接事实自认的成立也持否认的态度。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主义是自认制度的基石。民事诉讼中的自认主要是基于辩论主义而建立的。而辩论主义仅仅适用于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原则上不适用辩论主义,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法院亦可依职权调查,所以一般认为当事人对于间接事实、辅助事实的陈述不成立自认。我国学者也大多认为,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对方主*的、并由对方负有证明责任的要件事实所作的成认的陈述。在具体的诉讼中,当事人一方成认对己不利的事实有可能是对方不负证明责任的案件事实。例如,在就是否存在转贷承诺发生争议时,一方当事人主*在转贷后,对方仍一如既往地收受租金这一事实,对方当事人假设对此加

4、以成认,这时不构成自认。因为这种事实是一种间接事实,是自由心证主义的作用*围,不属辩论主义的作用*围,法官仍可展开证据调查。就是说,只有要件事实,即一方负有证明责任的案件事实,才能构成自认的对象。在学理上,之所以当事人对间接事实的成认不具有等同主要事实自认那样的效力,完全是基于自由心证主义的要求。根据自由心证原则,法官在案件的主要事实存在争议或不明时,可以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依据法官自己的良心对该主要事实存在与否进展判断。如果成认间接事实的自认拘束力,就会因为间接事实的当然存在(当事人对间接事实自认后,就免除了法院对该事实的认定权),迫使法官不得不相应地认定相关的主要事实的存在与否。这实际上也就

5、剥夺了法官对主要事实的自由心证权。也有的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成认间接事实的自认效力并不违反自由心证原则,主*也应当认可间接事实自认的成立,即使主要事实存在争议,对作为表征的间接事实的自认,就免除了对其间接事实的证明。不过,与主要事实自认的不同,“法院可以依据自由心证进而基于其他的间接事实来对主要事实的存在与否作出认定。“只要足以推翻该被自认间接事实的其他间接事实未获得认定(即使法官对该被自认间接事实存在着疑心),让法官从被自认的间接事实(以此来作为前提)来推定主要事实也应当说是一种妥当的逻辑。我们认为,无纠纷即无审判的原则也应适用于间接事实与辅助事实。法院如果就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间接事

6、实依职权进展审判,则不但存在因当事人不愿举证而在证据资料不全情况下作出错误判断的危险,且无异于挑起当事人之间本来并不存在的争端,破坏当事人之间法的和平,有违民事诉讼的目的。同时, “在民事诉讼中,主要事实与间接事实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并无明确、一致性的界限,将主要事实与间接事实明确区别往往相当困难。而且,成认间接事实自认的效力对于促进当事人的自主性诉讼活动,简化对事实的认定,提高诉讼效率无疑是有意义的。当事人针对间接事实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一致的陈述,如无其他证据可以否认该经当事人自认的间接事实存在,法院原则上应受自认之拘束,以该经当事人自认的间接事实作为推断主要事实是否存在的根底。不过

7、,这种自认毕竟不同于对主要事实的自认。因为由间接事实推断主要事实的过程,终究属于法官自由心证运用的*围。即使法官成认*一经自认的间接事实的存在,亦不表示法官必须成认依该间接事实,则*一主要事实亦存在。当法院通过其他的证据调查不能对该主要事实的存在形成心证时,就会阻碍将该主要事实作为裁判的事实依据。“在具体诉讼中,当欠缺证明主要事实之证据(直接证据)时,势必借间接证据证明间接事实,再以之以经历法则以推定主要事实之真伪。在此情形下,假设当事人就主要事实虽有争执,而对于间接事实则出于自认。假设认为间接事实之自认,对法院亦有拘束力时,在无其他经历法则之特殊情形下,当事人间虽就主要事实有争执,但法院仍须

8、依自认之间接事实认定主要事实。限制当事人自认间接事实之拘束力,其目的不外在保障法院自由心证之能力。因此假设当事人于自认间接事实之后,即使再度予以订正,假设法院认为该自认之事实,其内容较切合真实时,非不得以之为认定主要事实有无之判断资料。此外,“当足以否认被自认的间接事实的其他间接事实被认定时,(其他的间接事实作为一种证据或实际起着证据的作用,证明自认的间接事实不存在)该间接事实的自认将不会成立,间接事实的自认对法院没有拘束力。与此不同的是,当被自认的主要事实被其他间接事实否认时,主要事实自认的拘束力仍然存在(只有当主要事实有争议时,法官才有可能通过对间接事实的调查,判断主要事实的存在与否,自认

9、成立说明主要事实已无争议)。五、限制自认的法律效力诉讼中的自认可分为完全自认与限制自认。当事人对于对方主*的事实为全部成认的,称为完全自认、单纯自认或无条件自认,对于自认附加了限制条件的,称为限制自认或复杂的自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假设干规定?对自认并未区分完全自认与限制自认,对限制自认的效力亦未作规定,给实践操作带来了难度。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完全自认是指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的事实毫无保存地予以全部成认,并产生使主*该事实的对方当事人免除举证责任的效果,具有自认的完全法律效力。而限制自认是附条件的、不充分的、不完全的自认,在对对方当事人陈述主要事实认可的同时,对其自认又有所附

10、加或限制,试图减轻、抵销自认的法律效果。限制自认一般有两种情形:其一,当事人一方对于对方所主*的事实,成认其中一局部而否认其他局部,又称局部自认。局部自认不得扩及全部。如原告主*被告向其借款2万元,而被告自认只借款8000元,在别无证据时,其自认的效力仅及于8000元。其二,自认时附加独立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又称为自认附加。“附限制之自认(自认之附加),乃指当事人对他造主*不利于己之事实,虽为成认,但附加提出对该事实反对之抗辩。各国立法对自认附加亦有不同规定,如?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89条规定:对于审判上的自认,附加有包含独立的攻击或防御方法的陈述者,并不影响自认的效力。按此种规定,当事人的自

11、认附加亦构成自认,从而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当事人应对所附的限制条件举证。而我国*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第2款则规定,当事人对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者,应否视为自认,由法院斟酌情形断定之。依此条规定,限制自认并不一定产生自认的效力,应由法官根据陈述的具体情况综合加以判断。在英美法系,上述情形被称为“成认而又否认的抗辩(pleas in confession and avoidance)。这种抗辩一方面免去了对方当事人关于被成认事实的证明责任,另一方面又使该当事人负担起关于新提出的抗辩事实的证明责任。正确认识和适用自认附加,有必要对其与间接否认、抗辩假定、附条件的成认等加以区分:(一)间接否认。间接

12、否认,又称附理由的否认,是指当事人从积极方面主*与相对方的主*事实毫不相关的事实,对相对方的主*事实予以间接否认。例如,被告针对原告主*的金钱借贷关系事实提出“这笔钱是你赠给我的主*。由于赠与关系与借贷关系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因此,被告的主*属于否认而不是抗辩,进而原告仍须对借贷关系成立要件事实(权利成立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德、日等国的民事诉讼理论将上述情形称为“附理由的否认,这无疑是符合这种陈述的本质的。既然这种陈述的实质为否认,自然也就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二)抗辩假定(预备性的抗辩)。如果被告提出“自己没有向原告借过钱,假设自己借过钱也已经归还了的主*,这种主*就是所谓

13、的抗辩假定,其中的“自己借过钱之局部并不成立自认。因此,在当事人作出假定抗辩时,法院必须基于证据调查及辩论的全趣旨来对该事实作出认定。同时,各国证据法均以不可分性为自认的根本特征之一。如比利时民法第1356条规定:“自认不得予以分割而为不利之认定。当事人的陈述是不是自认,应当从整体上加以观察,不能断章取义,而为其不利的断定。这种情形,法院不得选择前半句而认定被告已有自认。(三)附条件的成认。所谓附条件的成认,是指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陈述事实的成认,建立在将来不确定事实之上。如原告诉被告归还欠款,被告表示只要原告能提交*证据便成认欠款事实。此时,被告即是附条件的成认。实际上,其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并

14、为成认,仍需对方当事人举证,因此,这种附条件的成认并未起到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故不能以自认对待。六、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法律效力(一)共同诉讼中一人自认行为的效力能否及于其他共同诉讼人。共同诉讼中的自认问题主要涉及到其中一人的自认的效力能否及于共同诉讼人。些国家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在共同诉讼中,于全体共同诉讼人必须一起确定诉讼标的的情况下,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只有有利于全体时,才发生效力。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62条第1项规定:“在全体共同诉讼人必须合一确定诉讼标的的情况下,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只有有利于全体时才发生效力。我国*地区?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共同诉讼人中人之行为有利于

15、共同诉讼人者,其效力及于全体,不利益者对全体不发生效力。所谓不利益,依学者通说,是指撤回起诉或撤回上诉、认诺、含弃等情形,至于自认是否包含其中,法学家们未论及。比利时法学家德克斯认为,自认的客体须只与自认的当事人有关。按照该种观点,共同诉讼人中一人的自认既已逾越了只与其本人有关的*围,且依民事实体法,在未得到全体利害关系人的致同意之前,没有单独免除对方义务的权利,所以,自认不发生一般的拘束力,而只是作为普遍意义上的证据。可见,共同诉讼中的自认,不能当作适格的自认,因为在这里,欠缺自认的构成要件。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假设干规定?中对共同诉讼中的自认问题没有规定,但是?民事诉讼法?第5

16、3条第2款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成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在此前我们已经说明我国现行法律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而非证据,因此,依据上述规定:1、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因共同诉讼人一人的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法律效力,所以,一人的自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始终不产生效力。2、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只有有利于全体共同诉讼人时才能对全体诉讼人发生法律效力,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在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一人的自认属于一种不利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法律效力。然而,对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一人的自认行为的效力问题,我国在立法上采取了效力及于同意说,假设诉讼行为中包含自认,则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其中一人的自认行为只有经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