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21182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一一表里四诊所获的病情资料,以辨别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阴阳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辨别归类 执简驭繁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表里具有相对性 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外内浅深表证病较轻浅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病邪由表入里病邪由里出表病渐深重,为势进病势减轻,为势退。四)表证:1.定义:六淫1疫毒-等邪气

2、皮毛4侵入机体 正气* 口鼻 的初期 (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2. 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体温升高,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3. 病机要点:外邪客于卫气受遏,不得宣发 卜卫气郁而化热n正气奋起抗邪发热皮毛肌腠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肺气失宣一咳嗽,气喘。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i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4. 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

3、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5. 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4)燥邪犯表证(

4、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五)里证: 1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证候。2成因: (1)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直中”;(3)情志内伤损伤脏腑气血(虚)饮食劳倦.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实)3里证特点:(1)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病中。( 2 )临床表现:凡不是表证、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均属里证范围。即“非表

5、即 里”(3)里证范围广泛,同属里证,但有浅深之别。 轻浅在腑、在上、在气 深重在脏、在下、在血(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或为内伤疾病。(5)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4. 里证证型: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1定义: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以寒热往 来为主要表现的症候。2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七、表里同病1、表实里虚: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时或腹痛,吐少纳多,自利,2、表虚里实

6、: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3、表寒里热: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喘痰黄,心烦,口渴引饮,舌红苔薄。( 97 真题)4、表热里寒:发热汗出,咽干,食少腹胀,便溏溲清,舌体胖,苔稍黄。5、表里俱寒,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舌淡苔白。6、表里俱热: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7、表里俱实: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咽喉不适,脘腹胀痛,疼痛拒按,二便不畅, 脉滑实有力。8、表里俱虚:自汗恶风,鼻塞喷嚏,眩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脉虚浮。 【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

7、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例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征的症 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不恶寒但恶热,脉洪数,舌红苔黄,尿赤。2、里邪出表: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例如:麻疹小儿热毒内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若麻毒外透,后烦热咳喘消失;外感温热病中, 见发热烦渴,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证减轻,便是邪气从外透达的表 现。七)表里证鉴别要点表证里证病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气表邪内传,外邪“直中”脏腑,情志内 伤,饮食劳倦病位浅(皮毛,腠理)深(脏腑,气血,骨髓)发病急可急可缓病情轻重病程短较长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并见,无明显内脏症候, 舌象变化不明显,脉象多浮内脏症候为主,舌象

8、多有变化脉沉或见 其他脉象,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外感疾病的中后期及内伤疾病、寒热辨证一)何谓寒热:寒一一病理性质具有“阴”的属性特征“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热一一病理性质具有“阳”的属性特征j (张景岳)(二)何谓寒热辨证: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三)寒热辩证的意义:1分析病邪属阴属阳,2分析机体阴阳盛衰,3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提供依据四)寒证: 1定义: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2成因:感受寒邪起病急骤表寒证阴 盛 则 寒过服生冷寒凉体质壮实里实寒证虚寒证乞阳虚证)内伤久病阴寒偏盛阳气虚弱病程长,体质虚弱.里虚寒

9、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 盛所致)3.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常见症状: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诞、涕清稀,小便清长,大 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5寒证证型:1)表寒证(寒邪侵袭肌表):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2)实寒证: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泄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淡(青)苔白润,脉迟或紧。如寒邪客肺证,胃寒证,寒滞肝脉证,寒凝心脉证。3)虚寒证:(阳虚证):侧重正虚精神不振(重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完 谷不化,下利清谷,五更泄),小便清长,少气

10、乏力,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微 或沉迟无力。4)里寒证:形寒肢冷,面色恍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五)热证:1定义:是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有实热证和虚热证之分。2成因: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表热证病势急骤V形体壮实I里实热证火热阳邪侵袭(六淫)阳盛则热实热证W过服辛辣温热体内阳热之气过盛 ,虚热证(阴虚证)I里虚热证L阴液耗损,虚阳偏盛 内伤久病。L病势缓,形体虚弱3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

11、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4病机要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易伤津耗气广消烁津液口渴欲饮,小溲短黄,大便干结;迫津外泄一一出汗;气随津伤日久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神疲;津液损伤,筋脉失养而动风易生风动血实:(高热神昏谵语)抽搐,角弓反张; 虚:手足蠕动,震颤;-迫血妄行出血,脉数;火热致气血壅滞血腐肉败痈疖疮疡。5热证证型:(1)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干微汗,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2)实热证: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便秘,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3)虚热

12、证(阴虚证):形体消瘦,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4)里热证:面红身热,口烦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6寒热证鉴别要点寒热四肢口渴二便面色舌象脉象寒证恶寒喜暖冷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白舌淡苔白润迟、紧热证恶热喜凉执八、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红舌红苔黄舌干少津数寒热转化机制: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1、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 真题) 上寒下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

13、症候。( *景岳全书:“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 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表寒里热: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表热里寒: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2、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症候,实际上就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 故又称虚阳浮越证, 亦称戴阳证或阴盛格阳证。( 93、 03、 07 真题)假热: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口渴,咽痛,便秘。真寒:下肢厥冷,疲乏无力,口渴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便秘

14、而便质不燥,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 病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格越于外。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症候,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可称热极肢厥证,亦称阳盛格阴证(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假寒: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面色紫暗;真热:神识昏沉,身热,胸腹灼热,卫渴 饮饮,口臭息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外达。A.辨别寒热真假a. 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诊断依据:里证、舌象、脉象。假象真象b.临床表现假寒假热真热真寒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面赤,面色觥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面红,满面通红。身踡卧,欲得衣被。三、虚实辨证一)何谓虚实:实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虚正气虚弱,“精气夺则虚”。二)何谓虚实辨证: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三)虚实辨证的意义:了解病体邪正盛衰,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