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207494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xx广东文综,4分)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B本题考查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树造林可增加对CO2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C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D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故选

2、B。(xx全国文综,12分)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24题。2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解析:选B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及污染物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显示,赤潮的发生跟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有关,显然这是由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3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解析:选C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温高,浮游生物生命活动强,繁殖速度快;风力小,利于

3、氮、磷营养物的聚集。4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解析:选C本题考查赤潮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上题解析可知赤潮多发于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而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同时该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2011广东文综,8分) 读“xx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解析: 本题考查行政区的简称,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分析能力。从图中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

4、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湖北、重庆、海南、福建和广东,其中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福建和广东。因此选B。答案:B6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CO2排放量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高,但是煤炭消耗量高,人均CO2排放量高。因此选C。答案:C(xx上海,4分)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回答78题。7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

5、要是因为()A酸雨淋蚀加剧B紫外线辐射强烈C沙尘暴频繁肆虐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的特性。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容易和碳酸钙反应,腐蚀大理石雕像。答案:A8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RS技术和GPS技术的应用。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泄漏量无法通过GPS或RS技术监测,污染海区生物种类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变动的过程,无法通过GPS或RS技术监测。答案:C(xx浙江文综,8分)专

6、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910题。9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故选B。答案:B10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7、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而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篮等与减少温室气体无关,故选A。答案:A(xx北京文综,8分)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第1112题。1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

8、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答案:C1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答案:B(xx广东,6分)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14题。(双选)1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A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D北京市以

9、秸秆最小解析: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广东省以煤炭最低,福建省以薪柴最大,江苏省以秸秆最大,北京市以薪柴最小。因此选项AB为正确答案。答案:AB1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A发展沼气 B开采小煤窑C利用太阳能 D种植薪柴林解析:煤炭、薪柴、秸秆燃烧均能产生SO2,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应避免使用上述能源,因此选AC为正确答案。答案:AC15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图1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

10、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3)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请据图2列举三项。(4)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参考图3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省为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可从山西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旅游业对a城市发展的意义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改善生态环境三方面。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生态城海洋资源丰富,有可利用的水资源、荒地资

11、源,太阳能、风能也比较丰富。第(4)题,读图3可知,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风能资源贫乏。答案:(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2)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3)荒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答出其中三项即可)(4)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12、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16(xx福建文综,15分)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地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1989xx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2)此问查考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

13、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防止新的污染等。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打涝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防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考点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xx江苏,6分)xx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xx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双选)11995xx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

14、D人口增长缓慢解析:选AB本题考查经济发展过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可知,1995xx年我国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即经济高速发展,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解析:选CD本题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各支持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xx福建文综,8分)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解析:选D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甘蔗、水稻的生长都需要高温多雨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城镇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促进民居集中A B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城镇化、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所以错误。(xx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