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191661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内容预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的.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比照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比照表达本人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预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拟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明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纳比照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根底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

2、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练,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本人介绍,老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由于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

3、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文”,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主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说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谈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留意以下字词的读

4、音:嗜学(sh4)怠(di4) 叩咨询(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3老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弗之怠:否认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材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不断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辛的情况大体确实是如此。4.考虑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

5、)文章是如何写出本人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援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答复。()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辛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依照课文,用本人的话描绘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困难和用心之专。、(2)主要表达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俭朴、跋涉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辛是互相联络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缘故。()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

6、握程度。要想精确描绘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精确意思,在此根底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困难,从而感遭到本人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根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留意了记叙、描写、谈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约。有些地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详细。比方,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请教的情景,写了四周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本人请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约,而人物神情呼之欲出。又如写奔波途中的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辛。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

7、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材料链接一、关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本人胸臆,或对某事发表本人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确实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而创作比拟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留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因而他的散文内容比拟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谈论,风格古朴豪放,锐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本人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