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189740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虽有佳肴》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记 虽有佳肴助学材料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为节奏划分)注释:本节选自礼记学礼。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嘉,通“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道,道理。 弗:不。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qing):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zhng):

2、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yu)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13)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

3、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解读: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

4、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观点: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赏析: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

5、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

6、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作品内容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

7、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重要词语(1)虽有佳肴(即使)(2)弗食(吃)(3)不知其旨也(味美)(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5)教然后知困(困惑)(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7)教学相长也(促进)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全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8、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

9、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全译: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

10、大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

11、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