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特性1 海藻糖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18200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化特性1 海藻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化特性1 海藻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化特性1 海藻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化特性1 海藻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化特性1 海藻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化特性1 海藻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特性1 海藻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化特性 1:甜度、甜质海藻糖的甜度是蔗糖的 45%,其温和爽口的甜质、恰到好处的甜 度是蔗糖所不能比拟。海藻糖与食品材料调和后,其淡爽的低甜度可 突出食品材料的原有风味。 理化特性 2:不褐变海藻糖是非还原性糖,在与氨基酸、蛋白质共存时,即使加热也不会产生褐变(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非常适用于需加热处理或高温保存的食品、饮料等。理化特性3:耐热性及耐酸性海藻糖是天然双糖中最稳定的糖,即使在100C、pH3.0条件下加热30分钟也不会着色、分 解。 理化特性 4:溶解性及结晶性海藻糖的溶解度在低温时低于蔗糖的溶解度,在高温时高于蔗糖的溶解度,具有非常好的结晶性,在酸

2、性条件下也不会减弱,在大量含其他糖分的条件下也能结晶。理化特性5:吸湿性低有些食品本身并不吸湿,但一加入糖类物质如蔗糖,吸湿性便大幅度增加,影响了食品本身的风味和贮藏期。而即使相对湿度达到 95%,海藻糖仍然不会吸湿。 理化特性 6:玻璃化相变温度高海藻糖有高达120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种特性,结合它工艺的稳定性和低吸湿性,使海藻 糖成为一种高蛋白质防护剂和理想的喷雾干燥风味保持剂。食品级结晶海藻糖的主要技术指标项目指标分子式C H O 2HO12 22 11 2外观白色粉状结晶含量三98%干燥失重W 1.5% ( 60C, 5h )0.05%灼烧残余 0.5mg/kg 0.5mg/kg大肠

3、菌群 30 MPN/100gpH5.0 - 6.7菌落总数 300 CFU/g功能特性1:防止淀粉老化由于海藻糖具有优异的防止淀粉老化作用,应用于含有丰富淀粉的米、面食品中可收到良好 的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低湿或冷冻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功能特性2:防止蛋白质变性海藻糖可很好地防止蛋白质在冷冻、高温或干燥时变性。在含蛋白质的各种食品中加入海藻 糖,能非常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的天然结构,使食品的风味和质地保持不变。功能特性 3:抑制腐腥味臭味的生成鱼类食品中令人不快的腐腥味的主要成分是三甲胺,但新鲜的鱼并不含有三甲胺,它是在贮 藏时被微生物腐败而产生的,新鲜的程度越低,三甲胺的产生越多。如果在加

4、热加工前加入海藻 糖,就能显著抑制三甲胺的生成,降低不快腥味的产生,保持鱼的新鲜口味。此外鸡肉等 禽畜 肉类的臊臭味以及陈旧大米臭味的主要成分一一挥发性醛类,也能被海藻糖所抑制,因此肉类加 热加工、大米储存时添加海藻糖,可以去除臊臭味和陈米臭味,保持肉质和米质的新鲜 度。 功能特性 4:脱水保鲜效果从细胞脱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海藻糖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和蛋白质,明显地使细胞 处于悬浮状态,从而可保持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纹理、色泽和风味,非常有利于脱水疏菜、肉类、 水果等复水后还原为新鲜制品。功能特性5:矫味作用海藻糖对食物的甜味、香味有协同增强作用,能改善其它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的甜味质量

5、它又能缓和、部分掩盖其他不良味道,减少涩味和苦味,对一部分的酸味起缓和作用。 功能特性 6:抑制脂肪酸分解富含食用油脂的食品在保存中受热以及被光线照射,会产生有刺激性的臭味,油脂中不饱和 脂肪酸越多,这种臭味就越容易产生,使得食品风味劣化、营养损失,甚至变质而失去食用价值。 而海藻糖对油脂成分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功能特性7:稳定物料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海藻糖能够稳定食物中SOD活性,同时又可以对日常生活中从蔬菜、水果中摄取的维生素C、 b-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的SOD样活性起到稳定作用,有助于防止体内的超氧离子大量增加。 功能特性 8:防蛀牙海藻糖在口腔内不发生分解,不产酸,也不

6、会产生引起龋齿的不溶性葡聚糖。因此可用于制 作“益齿”食品;而且海藻糖不象其它低致龋性甜味剂那样有泻下作用,摄入量0.65g/lkg体重时 也没有泻下作用。特性 9:补充能源的营养性海藻糖与蔗糖、麦芽糖一样,是容易被小肠吸收成为能源的营养性物质(每克海藻糖热量为 4 千卡),但海藻糖具有更平稳的血糖水平,这种独有的特性,使得海藻糖非常适合用于配方制造的饮料,以提供能量、减轻疲劳与压力。南宁中诺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介绍质量控制公司严格执行 ISO9001:2000 及 HACCP 质量管理体系, 已经通过认证机构 的审核,由生产部负责质量问题的预防及控制,从原料到每一个阶段性

7、产品实行 质量标准化控制,建立有严格的生产跟踪制度,当出现问题时能追溯到某一具体 的生产环节。公司另设有独立的质检部,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产品均取若干 样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附:产品优势公司的生产技术为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有所降低。生产 的原料是广西优势资源一一木薯淀粉,来源富足,纯天然,不含转基因成分,价 格较低廉。因此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大大提高。产品优势公司的生产技术为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有所降低。生产 的原料是广西优势资源一一木薯淀粉,来源富足,纯天然,不含转基因成分,价 格较低廉。因此产品成本相对较低

8、,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大大提高。附:质量控制公司严格执行 ISO9001:2000 及 HACCP 质量管理体系,已经通过认证机构的 审核,由生产部负责质量问题的预防及控制,从原料到每一个阶段性产品实行质 量标准化控制,建立有严格的生产跟踪制度,当出现问题时能追 溯到某一具体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产品均取若干样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并采取措施。一、蛋白质物料在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使用海藻糖,先使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再热风干燥或冷冻干燥, 海藻糖可使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保持完整,重新进行水化后恢复原有的性能。对蛋白(或氨基酸)类食品,海藻糖按蛋白质(纯含量)与海藻糖2.57.5比1的

9、比例添加。例 1、新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 3.3%左右,因此加入的海藻糖量应为 0.5%左右,因为3.3比0.5=6.6比1,这个比例是在2.57.5比1的比例范围之内。例 2、新鲜鸡蛋的纯蛋白含量约为 12.3%,因此加入的海藻糖的量为 3%(即每吨全蛋加 30 公斤海藻糖),比例为12.3比3=4.1比1,也在2.57.5比1的范围之内。二、非蛋白物料 对于非蛋白物料如水果、蔬菜的浓浆、咖啡、番茄浆等物质,添加海藻糖的量就不能依据蛋 白质的含量,但可以按海藻糖:非脂肪性干物质=110比100的添加量进行试验,例如番茄浓 浆如果含固体干物质为 28%,则添加量应为海藻糖:番茄固体干物质=1:

10、10,即番茄浓浆的每公 斤固体干物质,可添加约100克海藻糖,然后在玻璃或不锈钢干燥板上铺开干燥(50C80C), 制得番茄粉。由于海藻糖可在干燥过程中很好地保护番茄的细胞结构,因此番茄粉复水后其味道新鲜如初。海藻糖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天然糖类,1832年由Wiggers将其从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提取出来, 随后的研究发现海藻糖在自然界中许多可食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广泛存在,如人们日常生活 中食用的蘑菇类、海藻类、豆类、虾、面包、啤酒及酵母发酵食品中都有含量较高的海藻糖。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a ,a ,1,1-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自身性质非常稳定, 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神奇的保护作

11、用。科学家们发现,沙漠植物卷叶柏在干旱时几近枯死, 遇水后却又可以奇迹般复活;高山植物复活草能够耐过冰雪严寒;一些昆虫在高寒、高温和干燥 失水等条件下不冻结、不干死,就是它们体内的海藻糖创造的生命奇迹。海藻糖因此在科学界素 有“生命之糖”的美誉。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曾在 2000年7月发表了对海藻糖进行评价的 专文,文中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海藻糖对生物体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是因为海藻糖在高温、高寒、高渗透压及干燥失水等 恶劣环境条件下在细胞表面能形成独特的保护膜,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从而维持 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和生物特征。许多对外界恶劣环境表

12、现出非凡抗逆耐受力的物种,都与它们体 内存在大量的海藻糖有直接的关系。而自然界中如蔗糖、葡萄糖等其它糖类,均不具备这一功能。 这一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得海藻糖除了可以作为蛋白质药物、酶、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优良活 性保护剂以外,还是保持细胞活性、保湿类化妆品的重要成分,更可作为防止食品劣化、保持食 品新鲜风味、提升食品品质的独特食品配料,大大拓展了海藻糖作为天然食用甜味糖的功能。南宁中诺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采用按国际制 药标准建造的成套设备,以当地特有的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天然木薯淀粉为原料,在国内首家以规 模化形式生产海藻糖,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完整的质量保证 体系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海藻糖系列产品,使生物制剂、化妆品、烘焙产 品、水产畜产加工、米面制品、饮料和糖果以及农林种植等各个行业广泛受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