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918180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项目组组 长: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副组长: (南宁强国科技公司总经理 工程师)(*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成 员: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博士、教授)(*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工程师) 二、项目建设背景(一)行业概况在全球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大环境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格局调整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朝着从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转移,以及产业基地从东部向

2、西部转移的趋势。*作为西部地区,并占据大西南出海通道有利位置的省份,面对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钦州保税港区获得国家批准设立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具备了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条件,*电子信息产业也因此赢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支柱产业,*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自治区信息产业局采取以基地化发展产业的举措,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北海、南宁、

3、柳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年均增长速度达25.2%。*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北海作为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的城市之一,其电子信息产业群已经从弱到强,借助中电北海产业园搭建的发展平台,已有50家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北海。2009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北海电子信息产值超百亿元,占了*电子信息产业一半左右。预计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到2015年,总产值和进出口分别达到800亿元和80亿美元。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合作,加强桂台、桂粤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泛珠三角、西部地区的电子

4、元器件和材料的生产、流通和出口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也必然迎来辉煌的时刻。另外,*作为全国水利大省,“十一五”期间,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水利厅也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水利信息化推进的工作重点:1.狠抓防汛基础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2.填补水库报汛空白区;3.大力建设水利基础信息传输网络;4.努力推动实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5.积极推进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应用;6.加强水利信息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还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

5、北部湾经济建设中,*积极承接东部电子产业转移,加快电子产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关系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走访和调研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群相关企业,根据企业情况分类,人才需求主要以下几种类型:1.电子生产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2.各类电子仪器仪表运行、维护人员和电子消费售后服务人员;3.研发企业小型电子产品开发人员。同时,学院新校区所在地“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入驻企业将达到200多家,其中电子制造企业有近10家,需要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约2500人,这将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订单

6、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另外,在水利信息人才需求方面,目前*水文部门以抓洪水和水质两个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为龙头,以水文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全区已建成柳州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桂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一、二、三期),以及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南宁、玉林和梧州水情分中心,己建成的自动遥测站达269个。目前,正在抓紧实施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三期)、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桂林、钦州水情分中心,以及郁江和柳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水利信息化已成为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

7、展,对水情预警预报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人员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调查及专家分析,未来五年随着泛北部湾经济格局的完善及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我区在电子信息方面人才需求达3040万。而我区各所本科、大专院校每年培养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人才不足5000人。因此,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将给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我区经济建设对电子信息技术类高职人才需求必将呈现一个上升的态势。(三)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知识,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和*水利信息化建设,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调试、安装,电子产品工艺管理以及小型电子

8、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四)就业岗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面向的岗位主要有:1. 电子生产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工作岗位;2. 电子生产企业电子工艺管理岗位;3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修;4小型智能电子产品开发的工作岗位;5. 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数据监测的工作岗位。三、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一)专业基本情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01年开办。到2011年7月止,该专业已有8届毕业生近700人走上工作岗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校学生有232人;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兼职教师5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0.75。8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3人

9、,双师素质教师6人,博士1人;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二)专业优势 1.专业建设有良好的基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一贯重视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主动根据电子信息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建设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6年,该专业被教育厅确认为首批“自治区级高等教育优质专业”;2009年被列为全国水利示范性院校建设的

10、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立项项目。经过10年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课程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训练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4门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开发和设计已经完成,并已经投入使用3年时间,该课程课件荣获*第六届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11、。课程改革成果获2009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有一支专、兼结构合理、教改科研经验丰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兼职教师5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0.75。8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3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专业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积极承担教改科研工作目前承担自治区级、院级教改项目10多项,建成自治区级优质专业一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门,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一项、*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特等奖一项、*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一项。积极与企业合作,主持或参与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达20多项,先后承担

12、了大坝裂缝和温度监测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亚热带碾压混凝土坝温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循环索防雷传输器研制等10项国家、水利部、地方、企业纵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高新技术产品2项,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1项,其他研究成果也已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4.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1)校内实训条件建有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基地,目前基地建筑总面积1623 m2 ,设有12个实验实训场所,涵盖了“原材料检测电路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检测技术)制版焊接模块或整机的调试与仿真维修”等与现代电子企业要求相一致,与工作岗位能力相接轨的实训内容。同时还设有“信息

13、产业部电子技能第八职业技能鉴定站第十三考点”,主要负责“印刷电路制版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设备总值达358.552万元(2)校外实训条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强国科技有限公司、永昶电子(北海)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5.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建学生电子科技协会和学生创新活动小组学生课外专业学习活动小组,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和组织学生参加

14、校内技能竞赛、校外全国、全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开展社区便民电器维修服务等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优良成绩。近几年,参加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达350多人次,在参加以往的比赛中获奖情况为: 2008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选本一等奖1项,专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到市区参加便民电器维修服务和志愿者服务达160多人次,学生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6.社会服务能力强(1)2006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信息产业部确认为 “信息产业部电子技能第八职业技能鉴定站第十三考点”,主要负责“印刷电路

15、制版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教师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强,先后与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合作研究开发项目7项。(三)存在不足1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2与企业开发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职业标准与课程衔接3、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和参与教学学时比例还要提高,兼职教师聘任和补贴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4经费投入尚需增加,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尚需增加一批具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实验实训设备和仪器,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四、专业建设目标(一)总目标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16、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原有专业建设取得的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对接,完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取得突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造与培养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装配/调试/检验)、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