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175607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活、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根据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池政办201733号)、池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目标要求,以及当前医改重点工作,结合池州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以构建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增强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以基

2、层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特色专科、薄弱学科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力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城乡居民享受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总体要求自2018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推动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计生服务室(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兴办紧缺型专科医院,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3、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人才队伍、重点学科、信息化、医联体和医共体等建设,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建成。确保到2020年,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康复护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努力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市”。三、重点任务(一)市级医疗卫生机构2018年,启动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建设,建成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中心,确保县区覆盖率达到70%,逐步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检验等协作服务;市第三人民医院升格为二级专科医院;完成市儿童医院

4、暨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建设。2019年,完成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中心县区全覆盖,逐步增加远程心电、远程查房、远程培训等协作服务;完成市儿童医院暨市妇幼保健院装饰工程建设。2020年,市人民医院建成“二中心一基地”,即区域医学诊疗中心与健康管理中心,教学与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工技能及岗位培训、医学生教育、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等实践基地)。完成“池州市精神康复中心”项目建设;建成并运营市儿童医院暨妇幼保健院;完成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业务用房改扩建工程,主城区配置更新3辆固定献血车;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筹建市

5、本级三级中医医院;推进医疗卫生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谋划推进康养中心项目,建设高端康疗养老胜地,为打造康疗养老特色体验基地和全国大健康养老首选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确保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财政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全力推进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建设,确保2020年投入使用,开放总床位达到1360张;加强紧缺型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升格为二级专科医院,推进池州市精神康复中心建设,加快市儿童医院暨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医疗设备购置、人员招聘、内部装修装饰等工作,确保2020年投入使用

6、;推进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业务用房建设,按标准配备采供血设备,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推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业务用房改造项目实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120”指挥管理信息平台以及三级急救站的规范化建设,加快市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支撑能力;提升市本级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做大做强市本级三级中医医院,在主城区东部区域谋划新建池州市中医医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规模为500张床位,投资估算4亿元。强化市本级中医医院对县区中医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带动作用;在平天湖风景区域内,筹建池州市康养中心,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可容纳800名老年人,投资估算5亿元,拟建高

7、端诊疗区、特色门诊区、互联网+医教养服务中心、医学人才教学培训中心、综合科研中心等重点区域。构建集居家养老、医疗保障、健康管理、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诊断治疗能力。建立健全在职学历教育培训制度,鼓励中青年在职人员到知名医学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学费报销、在读期间工资待遇及奖金福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为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加大紧缺型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调动就业、职称评定等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集聚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省内外医疗机构的协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对重点学科、重要

8、岗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加快现有人才成长,全面提升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力争到2020年,市人民医院拥有10名左右硕士生导师,引进或培养博士10-1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达到20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才达到150名,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90%以上。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危重疾病救治能力。加强市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整合院内资源,推行多学科(MDT)诊疗模式,打造综合学科群。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名医、名科及名院),加大对外技术合作交流,通过名院名校引智措施,打造科研团队。通过3年的发展

9、,推动市人民医院新增4-5个市级重点专科或重点培育专科,申报创建23个省级重点培育专科,努力实现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建成肿瘤诊治中心、微创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成市级(急诊、血透、新生儿、ICU)专科护士培训实践基地,全面独立开展三级医院325项必备诊疗技术项目,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4、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加强设备配置、人员配备、能力提升为重点,于2018年底前,完成市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内镜诊疗中心、医学影像及病理诊断中心、心脑血管介入诊疗中心建设,提升我市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建成市级

10、远程医疗服务中心,确保县区覆盖率2018年达到70%,2019年实现全面覆盖,逐步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检验、远程查房等协作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5、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全面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同省级信息平台以及市域内卫生计生机构健康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和协同应用;到2019年底,确保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服务体系功能支撑初具规模;到2020年底,完成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惠民服务、区域协同、行政监管等相关领域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市

11、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国家五级及以上标准。6、加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加大财政保障,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化解因基本建设、购置大型设备等形成的历史债务,力争2020年底前将举债期限内的存量债务全部化解。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推动紧密性医联体建设,以利益为纽带,不断完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部自由流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以医院章程为统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办事程序等,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

12、按照“一院一策”原则,明确周转池编制使用条件,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院长年薪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落实经营管理、用人和分配自主权。7、加大医养结合推进力度,提升后端康养服务能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后端康养服务领域,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积极发挥医联体作用,加强市人民医院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和康复护理机构的技术协作、人才共享,

13、鼓励高年资护士“下沉”基层。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双向转诊管理,实现成员单位间病历信息共享,鼓励上级医院以会诊方式,为下转康复治疗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性服务。不断提升市人民医院康复护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医院康复科和老年病科发展,积极引入高层次康复和老年病专业人才,借助智力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助推后端康养产业的发展。8、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防病控病保健能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实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达到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市级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

14、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动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财政保障,改善执法条件,不断提升执法能力。(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18年,开展县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实现2-3所县(区)人民医院达到国家制定的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力争达到推荐标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0%左右。2019年,实现2-3所县(区)人民医院达到国家制定的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建成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为提高远程诊断质量提供完整基础信息,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5%左右。到2020

15、年,确保县(区)人民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制定的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力争2-3所县(区)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100%的县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评级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基础支撑能力。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县域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加强8所县级医院(含4所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大内、外、妇、儿,以及急诊、重症医学、检验、精神卫生等临床科室的设施设备投入,实现县级医院设备标准化配置率达100%。到202

16、0年,县域内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张。推进县级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到2020年建成运营“两中心”,并确保各县区至少有1家县级医院取得产前筛查技术服务资质。严格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与管理,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的输血科或血库,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东至县积极申报设置中心血库。加大对急救网络医院的投入,按规定配备院前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车辆,强化医务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支撑能力。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诊断治疗能力。以适应新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重点做好全科医生及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引进,3年计划培养引进160名以上副主任医师、医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层次有序”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制定年度用编需求计划,建立人才招录“绿色通道”,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