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9175545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010-03-22 13:35:26|分类:资料下载|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简答题1. 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并比较异同。(北师大,2003;华中师大,2001;华中师大 2000)答:(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正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描述了个体从出生道 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构造了发生认 识论的理论框架;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2)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特点: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专注于儿童是

2、如何表征、加 工及转换信息的;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 关键。(3)两者的比较相同:都注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不同:前者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后者注重儿童如何表征、加工信息,对个体 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前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一种交互性的,后者对儿童发展的内在 过程有深入的认识。2.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华南师大,2004;华中师大,2004)答: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

3、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哪些高 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 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 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2)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3)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 想:“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学习的最佳期

4、限”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 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 展

5、,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 的速度上。为了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 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 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 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3. 简述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中科院,2002)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

6、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 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 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4.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 何?(中科院,2003)答:弗洛伊德强调的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的依据是其精神分析理论。(1)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压抑和抵抗以及泛性 论,并对梦进行了解析。在他的后期理论中,他又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概念以及伊底、 自我和超我概念。对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2

7、)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 位。在歇斯底里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 “痛苦”经历中。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 的因素的重现。(3)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 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这一现象再一次证明被压抑的潜意 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对 其它流派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如今,精神分析理论还在不断焕发新的光

8、彩,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同时,这一理论过度强调性的影响, 这也是对其争议最多的地方。5.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也称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科院, 2003)答: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 件反射现象。早期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 的,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 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桑代克。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 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

9、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诀表。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 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在行为主义看来,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应 “24”之间形成联结;在行为之后出现的事件(即后果)被看作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中,强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都叫强化物。对行为主义者来 说,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控制,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是学习的关键。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遵循的过程是: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 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第三,步调划分,就是将知 识划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

10、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 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种教学模式被成为程序 教学。行为主义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 成的。6、简述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并讨论儿童在每一阶段的主要发展变化。 (中山大学,2004)答: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 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1)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 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

11、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2)前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这一阶段里, 儿童的思维已经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 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进入了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 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

12、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 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7、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 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浙大,2004)答:这种现象可以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 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学习者在通过观察进行学 习时,可以不必做出外部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仅仅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 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来进行学习的;这是在替代强化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学习。班杜拉相信电视是

13、行为建模的渊源。现在,电影和电视以图像形式展示暴力行为。暴 力常被表述为可接受的行为,特别是从未被惩罚的英雄。由于攻击行为是许多影片的显著特 征,高度接触媒体的儿童在模仿他们看到的攻击行为时,可能表现出相当高的敌意。为了控 制攻击行为,他认为家庭成员和大众传媒应当为他们的孩子和大众提供积极的角色模型。今天,许多社会学习理论家们提出犯罪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价值和攻击行为的产物。 萨瑟兰发明了不同交际理论,认为个人在青春期从家庭成员和同伴习得犯罪行为。阿克斯在 非行:社会学习观点一书中认为个人通过自发反应条件习得攻击行为。威廉本森发现 在儿童期看过量电视的青少年会变成成年犯罪人。他们实施犯罪,诸如强

14、奸和殴打,“比看 电视暴力在平均量之下的男孩高49%”。班杜拉的理论也使公众和政治界人士到暴力引起儿 童中的攻击行为。8、简述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北师大,2003;中科院,2002)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 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厂社会 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婴儿期(0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 感。婴儿的生理需要如果能得

15、到满足,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 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 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16、,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学龄期(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 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青年期(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 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 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人一种 “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 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