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17287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表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学校 公主岭市第七中学 教师姓名 刘金梅 章节名称第三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计划学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 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 理解地上河的成因; 知道如何根治黄河.学习者分析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分析读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尽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教师辅助,进而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2、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过程与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 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解决措施:观看多媒体资料,配合教师讲授。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解决措施: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配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化难为易。教学设

3、计思路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依据的理论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

4、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黄河知多少了解黄河概况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学生听,感悟激发学生多角度体会感悟母亲河的奉献理解黄河的“功”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学生听,感悟,讨论激发学生多角度体会感悟中国的忧患掌握黄河的“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学生听,讨论、感悟激发学生多角度体会感悟我为黄河把把脉寻找治理黄河措施和方案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学生听,讨论、感悟激发学生多角度体会感悟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在上面写出与黄河有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5分钟补充说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

5、本课的兴趣。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关于黄河风景的图片配有音乐3分钟讲述欣赏引起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新课1黄河知多少2母亲河的奉献3中国的忧患4我为黄河把把脉25分钟多媒体展示和讲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黄河的忧患能得到根治,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江河的命运,让我们的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河都清澈丰沛,长流不断,岁岁安宁。3分钟讲述思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课堂练习及作业习册为主9分钟辅导,答疑做题检验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流程图 (1)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和展示课件欣赏一下母亲河的风采。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

6、课间调节心情;是创设情景,营造气氛。(2)导入新课: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黄河被称为我国的第二长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共同探讨一下关于黄河的话题。教师提问: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同学们看书第48页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图,先回答我第一个问题: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问题:“天上”指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海”指黄河最终注入渤海。教师讲解: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读图,我们看出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形,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多千米的路程,

7、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出示幻灯片巴颜喀拉山 教师提问: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好了,我们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那么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所学的“中国政区图”,思考一下,在黄河五千多米的路程中,共经历了哪些省、自治区? 学生回答问题: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那么看图2.32找一找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和孟津在哪里?我要请一位同学在屏幕上找出河口和孟津。学生活动:指出上、中、下游教师讲解:这位同学指得很对。黄河的源头称作约古宗列曲,他的干流分为三段:河口以上为上游,河口至孟津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 教师提问:在书第48页还有几幅有

8、关黄河的景观图片,观察他们所在的河段,并结合图片,说说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 教师提问:看一下对黄河水能开发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开发最密集的地区位于我国阶梯的交界处 教师讲解:黄河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黄河上还没有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

9、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出示龙羊峡水电站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 教师讲解: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位于黄河上游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我们知道黄河流经的地区,是我国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般降水都不足。是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此外,由于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壮观的景象,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许多旅游项目出示壶口瀑布图 教师讲解: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教师小结: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

10、,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教师过渡虽然黄河为我们奉献了很多,但历史上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面我们来观看一组资料,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 资料一: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 资料二:凌汛 资料三: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资料四:痛苦的记忆 资料五:黄河断流 资料六:“地上河”的形成 教师总结:黄河自古多忧患。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众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

11、人们被迫筑堤束水。暴雨季节,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因此,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板 书 设 计黄河的治理一、概况二、黄河的贡献1.水能2.旅游3.灌溉4.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三、治理黄河 忧患 治理措施上游: 荒漠化问题、凌汛 建设大型水库中游: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黄河大堤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12、基础知识。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自己上课和其他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萌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专家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