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和仪门简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15926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牌坊和仪门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牌坊和仪门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牌坊和仪门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牌坊和仪门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牌坊和仪门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牌坊和仪门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牌坊和仪门简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牌坊111牌坊的渊源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 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称牌楼。牌坊从产生,到形制成熟,到种类众多,繁荣兴盛,由结构简单到结构繁复,由形 制单一到形制多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牌坊源自衡门(如图1)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着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 这显然已具备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堪称为牌坊的原始雏形。牌坊的原始雏形最 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加上门扇后形成坊门;一部分坊门经过发展吸取了华表的形制特点, 将坊门两侧立柱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形成了“乌头门”或“棂星门”; 另一部分坊门吸取阙的

2、形制特点,产生有屋宇式结构特点的牌坊亦称牌楼;随着 城市的发展坊墙拆除,坊门临街而立保留下来形成独立的坊门,最后随着历史逐 渐演变为我们现今所看到的牌坊样式。12牌坊的社会功能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如此钟爱牌坊,乐此不疲,建造了如此众多的牌坊,乃至 使牌坊家族越来越丁口兴旺,牌坊文化越来越繁荣兴盛,这除了因为牌坊具有独 特壮美的建筑形态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外,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牌坊具 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一是纪念性功能。到明清时代,为纪念或表彰某人或某事而专门兴建牌坊已 成为相当普遍的事情,所以造就了安徽歙县棠樾一村七座牌坊的绝世之作。根据 牌坊纪念或表彰某人或某事的不同性质,纪念性牌坊

3、又可分为道德牌坊、功名牌 坊、节孝牌坊等。二是标志性功能。牌坊立于建筑群前面或 内部,起到标志地点、引导行人、分隔空间作 用。一般而言,牌坊大多位于祠堂的前堂与中 堂之间,将祠堂内部区域空间划分为两个或几 个部分,既划定了空间,又营造了气氛。也有图6陈家祠广场前的牌楼部分祠堂的牌坊建于祠前广场上,令人远远一见就能识别该组建筑群的起始位 置、界定范围。如图6陈家祠广场的牌楼。三是装饰性功能。牌坊位于空间的交接处,起着先导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使 整个建筑群显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而牌坊本身庄重、肃穆、雅致也为祠堂整 体氛围添上重要一笔。牌坊式大门是极具装饰性的一种,既起到门扉的作用,同 时又具有牌坊

4、的造型。四是风水功能。岭南地区在传统封建社会时期风水观念可谓深入人心,牌坊 也成为逆转风水的一条有效途径。2.牌坊的分类广府祠堂建筑中牌坊依据建筑材料,可分为石、砖、木石、砖木石、砖石几类。21石牌坊石质牌坊是留存数量最多的牌坊,因为石料坚固,能历经风雨而不易被腐蚀损 坏,不易被雷击而烧毁。2.2木石及砖木石牌坊木牌坊因常年裸露于风雨之中,经受不住风蚀雨侵,易于毁圮,因此,保存 至今的纯木结构牌坊十分罕见。木石牌 坊的立柱全部或部分用石料,而檐楼、 额枋、斗栱则用木材,砖石木牌坊则是 在此基础上加上砖砌墙体。广州卫 氏大宗祠(图7)则是独立式木石结构牌 坊的代表。牌坊名曰“百世周宗”,四 柱三

5、间三楼非冲天式形制。图7.卫氏大宗祠2.3砖牌坊砖制牌坊在珠江三角洲不如石牌坊盛行。到清代砖制工艺成熟,用普通砖材料作祠堂牌坊体现不出家族的实力,所以大部分祠堂采用花岗岩石以显示家族的财 力。此外,青砖相对于花岗岩而言,更易风化碱酥,易长青苔。表3-3中有9座 祠堂建造砖牌坊,如从化太平镇宋防御使钟公祠(图8)。2.4砖石牌坊砖石牌坊的立柱全部或部分用石料,而檐楼、额枋、斗栱则用青砖。仪门仪门也是祠堂建筑中轴线上辅助构筑物,位于前堂与中堂之间的院落中。仪 门与牌坊有类似处,但从功能、到形制、再到位置都有较明显差异。从建造性质上来看,仪门更多的是礼制功能,牌坊更多的起褒扬与导向作用。 从现存实例形制来看,仪门是分心槽、前后两进深,而牌坊一般为四柱立于一条 线上,无法构成一个进深。位置也有较大差异,仪门均位于前堂之后、中堂之 前,又因仪门两旁有随墙或侧室与两侧山墙相连接,从而形成前堂与仪门间一个 院落,仪门与中堂间又一个院落;而大多数牌坊是独立的矗立在前堂与中堂之间 的院落中,少数牌坊两侧有随墙与祠堂两侧山墙相连接。如深圳南山南园吴氏宗 祠、东莞东城余屋余氏宗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