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130025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精品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一搭 设计理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观察物体的核心教学目标,而观察、操作、想象、推理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最有效方法。本课通过“搭一搭、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着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学情与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从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3个或4个的小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同

2、时获得了一些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本课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观察由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能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的,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的数学活动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块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

3、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块的数量范围。2.在搭一搭、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体会学习的价值,同时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会按要求搭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能通过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建立体图形所需小立方块的数量范围。课前准备教师:多

4、媒体课件,8个棱长10厘米的立方块。学生:10个棱长5厘米的立方块,一张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请学生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提出问题:到底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呈现方式-了解问题【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画一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搭一搭,画一画。搭一搭。教师发口令,学生搭出立体图形。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看到的形状。展示交流:你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质疑后小结方法:看到的面画出来,隐藏的面不画。2.看一看,画

5、一画。改变立体图形的形状。让学生看着直观图说一说从各个面看到的形状。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得出:立体图形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听指令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与刻画,丰富学生的表象,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借助想象进行观察思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还原立体图形做好充分的准备。】搭一搭1.教学例2。出示第78页例2。用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观察到的是 、从前面观察到的是 。你能搭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吗?学生先想一想

6、立体图形的形状,再动手搭一搭。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抓住关键小结:可以从上面观察到的想起,也可以从前面观察到的想起。初步感悟:从2个方向观察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设计意图: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还原方法上的指导,学生经历了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初步体会立体图形的不确定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一试。出示:一个用5个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是 ,从左面观察是 。 同桌两人合作:先想一想,说一说,再一起搭一搭,还要看一共能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反馈交流,得出从2个方向观察,不能确定立体图

7、形的形状,从3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正确表述-呈现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同桌合作,运用还原方法解决问题,再次经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搭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推理的能力。】3.确定立方块的数量范围。猜一猜:如果不限制立方块的数量,你觉得可以用几个立方块来搭?学生动手搭一搭。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搭的?你又发现了什么?反思评价-过程结果小结:看来我们知道立方块是5个到7个之间,知道这么一个范围。【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搭一搭中验证自己的猜想,感悟

8、到从两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方块的数量范围。】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四、交流总结,提升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同时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搭一搭、画一画、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中体验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图形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始,通过创设一个争论的情境,出示一个立体图形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猜测这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

9、,引发学生的思考、争论,从而提出问题:这个立体图形到底是由几个立方块搭成的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新课的教学中,改变例题直接出示立体图形进行观察活动的形式,先让学生搭出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在充分感知、形成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画在屏幕上的立体图形。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立体图形比自己搭出的立体图形更抽象,必须借助想象,在这里,学生的学习经历了观察立体图形,回忆搭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直观表象,想象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的过程,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阶段。在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安

10、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这两次还原我都让学生先想象再搭一搭进行验证,这里的搭一搭有了条件的限制,难度加大,是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搭一搭,是为了验证猜想而设计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高级阶段。如何实现从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的转化,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除了加强直观操作以外,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学会对立体图形进行有序的描述,如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三维立体图形画出二维平面图形后,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联系起来观察,用从上面看有几排、每排有几个,从正面看有几层、每层有几个,从左面看有几层、每层有几个,即用排与层对立体图形进行描述与刻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实现还原搭建脚手架。所用教材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