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91063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气象参数标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为使各有关

2、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第一章总则第1.0.1条 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第1.0.2条 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

3、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第1.0.3条 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第1.0.4条 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2.1.1条 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

4、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第2.1.2条 “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第2.1.3条 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第2.1.4条 “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第2.2.1条 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第2.2.2条 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一

5、、地势平坦的区域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内插法取值(内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内插或平面内插)。二、地势崎岖的区域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第三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第一节统计方法第3.1.1条 历年值的统计历年即逐年、每年。历年

6、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所用记录年代中的每一年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一、平均值1日平均值:由每日三次(或四次)定时观测值的和,除以观测次数所得的商。2月(旬)平均值:某月(旬)逐日平均值的和,除以月(旬)内所含的日数所得的商。3年平均值:逐月平均值的和,除以12所得的商。二、总量1日总量:一日内某要素的累计值。2月总量:某月逐日日总量的总和。3年总量:逐月月总量的总和。三、极值1日极值:一日内出现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2月极值:某月逐日日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3年极值:逐月月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第3.1.2条 累

7、年值的统计累年即多年。累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整个记录年代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一、平均值1月平均值:历年月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2年平均值:历年年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二、极值1月极值:历年月极值中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2年极值:历年年极值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第二节大气压第3.2.1条 年平均大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的平均值。第3.2.2条 夏季平均大气压累年6、7、8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第3.2.3条 冬季平均大气压累年12、1、2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第三节干球温度第3.3

8、.1条 全年年平均干球温度历年年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第3.3.2条 干球温度年较差累年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减去累年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所得的差值。第3.3.3条 干球温度全年平均日较差累年年平均最高干球温度与累年年平均最低干球温度之差。第3.3.4条 极端最高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第3.3.5条 极端最低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第3.3.6条 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第3第3.7条 条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第3.3.8条 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第3.

9、3.9条 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日数、度日数及平均温度。一、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及日数:以累年逐旬平均干球温度内插得出干球温度5的起止日期,及其间的日数。二、度日数:上款的起止日期之间各天日平均干球温度与室温18之间温差值的总和。三、平均温度:起止日期之间的日平均温度。第四节相对湿度第3.4.1条 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第3.4.2条 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第3.4.3条 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低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第五节降水第3.5.1条 平均年总降水量历年年降水总量的平均值。第

10、3.5.2条 一日最大降水量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数列中的最大值。第3.5.3条 最大积雪深度及其对应密度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数列中的最大值及出现此雪深时所测的积雪密度。第六节风第3.6.1条 风速一、全年平均风速:历年年平均风速的平均值。二、夏季平均风速:累年6、7、8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三、冬季平均风速: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四、30年一遇最大风速:对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数列采用极值型分布配置曲线后,根据曲线确定的重现期为30年的最大风速。如无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时,可将历年不同高度定时观测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换算成离地10m高、10钟平均最大风速。第3.6.2条 风

11、向一、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全年(某月)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大值及其相应的风向。二、全年最小风频:累年年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风向。三、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年、季16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构成的封闭折线图。第七节日照第3.7.1条 年(月)日照时数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的平均值。第3.7.2条 年(月)日照百分率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的平均值。第3.7.3条 冬季日照时数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之和(即参数表中第37项三个数据之和)。第3.7.4条 冬季日照百分率累年12、1、2三个月月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参数表中第38项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12、。第3.7.5条 冬至日、大寒日正午入射角冬至日、大寒日中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第八节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第3.8.1条 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采暖期的累年(1、2、3、4、10、11、1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和平均直射辐射总量,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垂直面及水平面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第3.8.2条 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历年7月份最大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南、北、西(东)各垂直面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第九节地温第3.9.1条 某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历年某深度月平均地温的平均值。第十节冻土第3.10

13、.1条 最大冻土深度历年冻土深度最大值中的最大值。第3.10.2条 某深度土壤的冻结、解冻日期历年某深度土壤冻结、解冻日期的平均日期。第十一节天气现象第3.11.1条 大风日数一、全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风速17m/s或风力8级)日数的平均值。二、最多(最少)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日数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第3.11.2条 年(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地面积雪日数的平均值,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积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第3.11.3条 年(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年(月)降雪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降雪即作为降雪日计),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

14、降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第3.11.4条 全年雷暴日数历年出现雷暴总日数的平均值(闻雷声即作为雷暴日计)。第3.11.5条 年(月)冰雹日数历年年(月)冰雹总日数的平均值(凡有降雹现象之日即作为冰雹日计)。第3.11.6条 年(月)沙暴日数历年年(月)出现沙暴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沙暴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即作为沙暴日计)。第3.11.7条 年(月)雾日日数历年年(月)雾日总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雾的现象即作为雾日计)。第3.11.8条 年(月)雨凇日数历年年(月)雨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雨凇现象即为雨凇日计)。第3.11.9条 年(月)雾凇日数历年年(月)雾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雾凇现象即作为雾凇日计)。附录一建筑气象参数全国城镇定点示意图及附表附录一附表 省级行政单位地区级市县级市附注省级行政单位地区级市县级市附注行政单位合计行政单位合计行政单位合计行政单位合计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沧州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本溪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