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1002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备课(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备课设计理念1、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梳理文章结构,总结作者观察的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5、体会文章描写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事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设计思路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从文章学习过程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通过读、说、背、写及课外收集,扩大对

2、大自然的了解,提高对优美篇章的感悟能力。课前准备准备相应的课件及录音磁带。课时分配本组教材共用十二十四课时课题1、古诗两首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小黑板难点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3、动学生活动一、交流材料,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

4、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查字典自学学生交流朗读、背诵板书设计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学生达标情况班级上课人

5、数达标人数达标率矫正后达标率教后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430289398课题1、古诗两首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具准备有关的图片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

6、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

7、、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 教学小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诵读方式诵读古诗,这些方式都是以前在教学时用过的,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诵读方式,只要老师花点心思,在读的技巧上稍做改变,学生就觉得很有趣,爱读古诗,背诵也就容易多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看画面形容景物有感情的朗读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鸟飞尽云独闲 孤独寂寞山相对学生达标情况班级上课人数达标人数达标率矫正后达标率教后记在读的技巧上稍做改变,学生就觉得

8、很有趣,爱读古诗,背诵也就容易多了430289398课题2、桂林山水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背诵课文。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教具小黑板难点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

9、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出示表格: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a、o、e、i、ya真绿啊、真奇啊u、ao、ouwa真秀啊nna真险啊ngnga真静啊、真清啊出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检查自学指名四

10、人朗读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板书:总起分述总结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三、导学第二节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交流学习情况:词义:波澜壮阔、无瑕

11、等分层:三层修辞手法:引读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描写角度:引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引

12、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个读,齐读。质疑,解疑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检查背诵四、布置作业抄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并默写第二节。自读课文读读议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