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09948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考点:1.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2.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4.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5.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6.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8.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9.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10.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考题对

2、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 的规范。(2 分)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4 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选自中庸)1.

3、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_。(两个字) 2.根据第三段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来治理人民。(2 分)2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4 分)1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

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 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说苑)1在对“文”和“质”关系的认识上,子贡认为要_,而墨子则认为要 _ 。(2 分)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4 分)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材料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

5、宪问)【材料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 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材料四】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 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 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 经谏诤章)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 (2 分)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悌”。 (4 分)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6、【材料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材料二】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 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道德经)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 分)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4 分)2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 语为政)子曰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颜渊)【注】輗: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軏:马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 1两则材料分别从和 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2 分)2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但孔子却说“去食”取信,两者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 分)3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答案一、1.礼(2 分)2.面对“射”,“争”中要有“让”,即以礼为准则公平竞争。(2 分)面对“仁,“让”中要有“争”,即以仁为指南据“礼”力争。(2 分)【注释】射:指古代的射礼。大射礼规定两人一组,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组射完后,再

8、作揖登堂饮酒。揖:拱手行礼。【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 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解读】君子不争,争则公平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是胸襟开阔之人,不要拘泥于小事。真正的君子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自控力, 他们可以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可以随时享受来自生命本身的喜悦和满足。因此,他们不必再与他人争抢 什么。若是非要分出高下的话,他们也会光明正大地与对方展开竞争,绝不会在暗地里给人“下绊子”, 充分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这里,核心的思想是君子不争。有人会奇怪,不争怎么会得到。关于这一点,子贡曾作过解说。当子禽 问子贡,夫

9、子是怎样得闻各国国情的,子贡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句话中,得的对象 是各国机密,但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场合。也就说,孔子认为,对一个君子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争,无论 是财富、地位还是官爵,只要你有德行,有贡献,自然会有人把这些东西送给你。当今社会,特别重视竞 争,许多人把君子之争视为窝囊忍让的表现,这是极其错误的。君子不争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有道家先予 后取的意味。试想一下,假设社会公平,如果你品行高尚、才能出众,哪个组织的领导不愿提拔你?哪个 企业的老板不去重用你,地位和财富自然不争而来。其次,孔子强调,如果非要竞争不可,也不必回避,只是君子之争,必须遵循公开、平等、公正等原则。

10、只有这样,竞争的结果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竞争才会有积极的意义,才会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竞争,从个人的角度讲,不是君子所为,从社会的角度讲,将会极大破坏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恶果。面对当前由于竞争不公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阅读孔子,他的君子不争、争必公平的 思想,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也离不开竞争。对于个人而言, 没有竞争对手就不知道自己的修养达到了何种境界,只有参与竞争才能提高自己。所以,在展开竞争之前, 应当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不能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二、1.慎独2.“中”是澹然平静于心,“和”是情感外

11、露又符合常理。遵循“中和”就是依循本性,遵照常理。达到 “中和”境界,天地归位,万物繁育,人人为君子,国家享太平。【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 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 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 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

12、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4三、1道德仁政(每空 1 分)【解析】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孔子和孟子治理人民的主张。先看材 料一,这则材料源自论语,展现的是孔子的观点,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的比较来看,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显然认 为应该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再看材料二,这则材料源自孟子,这段材料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心”就是指仁政。2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

13、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 使人民有归附之心。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每点 2 分)【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然后明确孔孟的治国理念的内容,再分析其提出这一理念的依据。结合第一题可 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结合材料可知,孔子将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治理 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用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即治

14、理天 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 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为政)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公孙丑上)四、1文质兼备 重质轻文(先质后文)(每点 1 分)【解析】子贡的观点是“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意思是“可

15、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 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可知二者同样重要,即 文质兼备。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 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意思是“食物必须常常让人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精美;衣服必须常 常让人穿暖,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华丽;居室必须常常安稳牢固,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温馨和乐。做 事要有长远打算,行动要有持久准备。先要求本质实用然后再追求形式华美。这是一切高明的人的追求。” 即重质轻文(先质后文)。2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要注重内外 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示例二:我赞同墨子的观点。一个人的“质”是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