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09293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 内容摘要 :任何权利要求最终皆须依赖法律的确认。公民环境权在立法中的缺失也正是造成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恶化势头不止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虽在保护公民环境权益方面有所突破,确立了鼓励公众参与的原则, 但因受立法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影响,也未制定具体的程序作为保障,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因上述原因导致该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不力的缺憾,并试图在微观层次上构建可操作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利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众所周知,我国环境法自崭露头角始直至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可谓经历了一个披荆斩棘的过程。 可喜的是,新兴事物的生命

2、力总是能彰显出其蓬勃旺盛的一面,近二十年来环境法的长足发展就是明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相应的环境立法在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等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法律成效。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自身的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在公民环境权益理论和实践方面尤显薄弱。 综观我们现有的环境立法及实践,可以看出,在环境权理论和实践方面我们对保护国家环境权益的关注较多,而对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

3、为: 尽管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是实现其生命、人身安全的条件之一,但将公民环境权视为公民基本的、独立的人权的呼声仍局限于部分学者中间;国外公民环境权理论中的公民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等内容尚未走出学者的著作, 对环境立法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这种忽视反映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就表现为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执法力度较弱, 继而导致环境状况继续恶化, 现状堪忧; 反映在环境司法过程中表现为环境诉讼总量较少,且其中多为环境行政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所占比例较小,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受害者难以获得充分的法律救济;而反映在环境立法中则表现为过于注重行政管理手段,鲜有赋予公民自我保护和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等

4、内容。 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 环境影响评价法)来谈谈由于缺乏对公民环境权益的关注而存在的立法上的不足。环境影响评价法 完善了原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促进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该法不仅要求对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开发、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这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避免因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综观该法,其中虽有鼓励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

5、境影响评价的良好意愿,却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定, 更难以见到直接确认和保护公民个人环境权益的内容;相形之下, 其间却充斥着大量行政审批权限划分、 审批程序以及行政处罚权的设定等内容, 故其实质上仍是一部行政管理法, 以下我主要谈谈该法存在的三点不足:第一,该法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单向评价。所谓单项评价即只针对评价对象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不要求评价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本身的影响。 虽然对于一般的生产性项目而言, 这种单向的制度设计是可以的, 而且也确实方便了行政管理, 但对于与公民切身环境权益攸关的住宅等项目如果只做单向评价, 却可能对居住者环境权益保护不力, 甚至导致后患无穷。现实

6、生活中不乏适例,譬如:甲购置一套紧邻某条交通干线的房产, 入住后饱受公路噪音之苦, 加装两层窗玻璃仍无济于事,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工作和生活由此大受影响。相信与甲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 北京市新开通的四环、 五环以及多条快速路两旁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中的房地产项目比比皆是, 很多楼座距离公路甚至不足 10 米,而且几乎都没有添置降噪隔音设施,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购房者会像甲一样难耐噪声的侵扰,更有居民小区紧邻工厂而建导致居民饱受噪音、气味之苦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 虽然任何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二条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仅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

7、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即只考察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但并未反过来考察项目的周边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影响, 即不对项目本身的选址是否恰当予以评价, 不对位于不同环境中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提出特殊的防护要求。 在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中, 规划部门负责出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也许是由于职能不同或者缺乏专业知识的缘故, 规划部门通常并不会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因素予以特别关注, 而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对项目选址发表意见,因此在选址问题上, 居住者应享有宁静、 舒适环境的权利往往就被漠视了。在我国行政力量过于强大、 行政管制无所不包的社会环境中, 审批机关不予关注的问题,建设单位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有

8、义务关注和解决, 无数购房者理应被保护的权益就在无形中被各方忽视了。第二,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保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且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 或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 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编制机关或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规划草案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并且附具对上述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但对论证会、听证会究竟该如何举行、 谁应参加等程序性问题并没有具体进行规定, 从而导致了这些制度无法落在实处,下面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该问题的现实性:乙过去的住房

9、虽紧临一条林荫小路, 但该路车流量小, 未对附近居民生活和休息造成显著影响。 但后来该林荫小路被市政改造, 两边的树被砍去,马路拓宽,车流量骤增, 乙从此告别了安静舒适的生活, 天再热也不敢开窗, 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由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实行建设项目分类管理, 而且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城市道路一项属于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范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于公路等建设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有关环境噪声等问题也曾专门下发过通知。 据悉,在上述案例中该道路拓宽项目建设部门当时按规定委托了有资质的机构编制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也按要求召集了几位专家进行了论证,

10、 但遗憾的是, 着手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机构和参与论证的专家都一味地迁就或附和建设单位的意见, 没人对道路两旁的居民可能受到的影响提出中肯的建议, 而审批机关仅就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报告是否包括要求的内容、 参与论证的专家是否在专家库名单中等进行形式的审查, 并未审查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对报告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专家是否尽职等因素进行审查。因此,在上述案例中乙寻求救济的努力就陷入了困境: 首先,乙难以向道路建设方主张赔偿, 因为道路的拓宽有合法完备的手续, 且经过了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审批环节,建设方可以此证明道路的拓宽与乙所受损害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免责;其次,乙也无法向

11、小区的原建设方主张权利, 因为在小区建设时噪声问题尚未存在或并不突出,建设方依据当时的噪声水平进行设计、 建设是合情合理的;再次,乙也不能向窗外马路上行驶的成千上万的汽车使用人主张侵权赔偿, 因为侵权人不确定且人数众多, 根本无法确定被告是谁; 最后,乙也不能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机关提起行政诉讼, 因为审批部门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并无违法情形。相比之下,前一个案例中受害人甲还算幸运,其尚能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寻求救济,因为在我国已制定的住宅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隔声规范两个国家标准中具体规定了住宅的允许噪声等级和隔音标准。 据此,甲可以所购房屋噪声级超过允许的噪声级为由, 要求开发

12、商承担违约责任。 而本案中的乙却根本无法找到责任人, 只能自叹倒霉。有损害却没有救济, 不可否认,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法律存在制度缺陷。第三,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透明度不高,公民无法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资质管理等手段决定评价机构的生死存亡,且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规定的评价机构责任也仅限于行政责任; 此外,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有关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以及进行评价的依据、 数据和方法都是保密的;具体在何时、 何地召开听证会或论证会, 与会者发表了何种言论等情况外界均不得而知; 评价报告也只有行政审批机关才有权看到。 虽然该法明确了评价机构对评价结论负责, 但

13、由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切实保障, 无法对评价机构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 所以在现实中, 评价机构实际上仅对行政机构负责, 而缺乏行业自律,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此大打折扣。究其根源,环境影响评价法存在的上述不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立法者环境理念存有偏差的反映。 受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公众习惯于政府的高度集权, 从而导致公权泛滥。 谈及环境保护,当政者甚至公众脑海里也还只有国家环境权的概念, 很少意识到公民环境权, 因此,但凡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由政府以行政手段解决。 实际上,事关公众利益单靠行政手段难以奏效, 只有发挥公众 - 非政府组织、公民及其它社会团体的积

14、极性,进而形成有效的社会的监督机制方为治本之良策。事实证明,民主、公开、透明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结合目前国际上环境治理变革的趋势, 我们应当调整环境管理的模式, 摒弃“全能政府”的理念, 要扩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 使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不再事必躬亲, 而主要起掌舵和导航的作用。 循此思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完善:第一,规定公民环境利用权,确认公民能够享有清洁、安宁、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对于与公民环境利用权直接相关的住宅等特殊建设项目, 应审查该项目建成后能否符合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为此应进行双向环境影响评价, 增加周边环境对该项目本身影响的评价,尤其应关注周边环境是否存

15、在噪音、废气、振动、辐射等污染,是否对该项目的日照、空气、生活用水等产生不良影响,应要求建设单位提供相关数据和检测结果, 并据此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第二,完善公众环境知情权制度, 切实保障环境影响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充分的信息公开能使公众时刻关注自身的环境权益,也能使建设方、 评价机构、 审批机关处于公众的注视和监督之下, 这不仅可增强双方的责任感, 亦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 客观和公正。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 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信息披露制度。 应规定在规划或建设项目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实施、竣工等不同阶段必须向公众披露诸如项目的选址、规模、计划进度、各项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以便公众跟踪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判断该项目是否对自身权益有影响,并为以后阶段的参与做好准备。2. 规定建设项目(特别是居民住宅等) 的建设者应委托独立测量机构检测项目边界环境数据,如噪声值、电磁辐射强度值等,并予以公示。3. 听证会或专家论证会与会者发表的意见应该记录并由其签名确认, 会后应该全部公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