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092886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 (3)(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复习资料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念比较国际上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若干解释。(识记)国际劳工组织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的21世纪的社会保障展望中阐述的社会保障定义是:“它的根本宗旨是使个人和家庭相信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尽可能不因任何社会、经济上的不测事件受影响。”1948年12月,联合国人权宣言曾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每个人为其自己家庭之健康与幸福,有获取在衣食住医及其必需社会服务方面应有的适当生活水准的权利,而对于失业、疾病、残疾、寡居老年等情况下以及由于个人不可抗力遭遇到生活危机,无

2、法为生,有权利获得保障。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的国家,它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强制自助性原则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把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与安全。德国将社会保障描述为: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的生活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制度。英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为:“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美国把社会保障视为安全网。社会保障是政府提供抚恤金、残疾救济金、失业津贴以及各种其他现金转移性项目的统称。日本学者森井利夫给社会保障的定义是:在国民生活中现收入中断或永久丧失时

3、,国家为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而制定的综合性的措施和制度。中国学者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若干解释。(识记)陈良瑾教授在社会保障教程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侯文若教授在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社会保障可理解为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对暂时和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以及对全体贡品普遍实施福利措施,以保证生活福利增进,而实现社会安定,并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种社会机制。郭崇德教授在社会保障概论中定义:社会保障的内容是以人为出发点的生、养、死葬和疾病、灾

4、害等引起人的生活遇到困难时,从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基本生活来源。郑功成教授在中国社会保障论中定义:“社会保障是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施的总称。”各国社会保障概念的异同。(领会)相同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2、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4、目的是要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通过保障能够生存下去,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不同点:在概念使用上,将社会保障、社会

5、保险与福利国家三者相提并论或任意替换,实际上三者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在对象、范围、资金筹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社会保障不等于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是有福利特性,但福利概念比起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但又有重大的区别。 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表述。(识记)简述社会保障的概念(课后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在公民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种风险致使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补助和非物质援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的丰富内涵。(领会)谈谈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理解(课后2)1、社会保障是

6、国家主导的、共担风险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大家保大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共担风险的社会制度。2、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实施的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社会保障体系以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法律基础。3、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4、社会保障是具有福利性的再分配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采用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统筹两种形式。5、社会保障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6、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7、社会保障是关乎国运、惠及民生的伟大事业。能够将社会保障内涵方面的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或实际场景中去。(应用)第二章

7、 社会保障起源比较1、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领会)课后1、先秦诸子社会保障思想火花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答:1 提倡富民济贫 2 提倡安老怀少 3 提倡对残缺型家庭成员及残疾者的救济 4 提倡对灾民进行赈济。2、国外的社会保障思想。(领会)答:1 早期空想共产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课后2)答:早期空想共产主义的代表有三位,即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儿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这三位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宝库中,较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显示了社会保障之光,他们的某些主张和建议对后来唤起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主而斗争,推动社会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对后来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起

8、到了积极的作用。2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课后3)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19世纪初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都充满了社会福利思想,对后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3 讲坛社会主义者及费边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课后4)19世纪70年代末,西方出现了福利国家论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者”施穆勒和布伦坦诺等人。“福利国家”理论主张不难看到,社会保障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它对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普遍指导意义,这些理论主张设计社会保障的一系列范畴,其中也

9、包括了关于社会保障的原则、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度影响。4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课后5)包括: 1 满足人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在动因与目的; 2 社会保障与两种再生产理论; 3 国民收入再分配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及通过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 4 工人最好的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 5 社会保障是社会改革的配套机制、动力机制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谈谈你对社会保障现象的认识。(课后6)3、原始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领会)答:在原始社会,大家共同生产,共同享受,多则同饱,少则同饥;

10、生产的功能与保障的功能合一,既无功能的分化,也无结构的分化,因此它的社会成员是很平等的,不论男女老幼都从氏族得到物质分配。4、奴隶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领会)答:进入奴隶社会,人类丧失了氏族的社会保障,一般都求之于个人保障、家庭保障。5、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保障现象。(领会)答: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历代封建王朝进行的,重视优抚政策,其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6、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保障现象。(领会)答:欧洲中世纪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除国家外基督教会也承担重要职责。欧洲中世纪第一次以国家立法实施的社会保障是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济贫法。7、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课后7)(领会)

11、答:1 产业革命是社会保障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2 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社会保障诞生的动力。 3 各种进步的社会学说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先导。8、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课后8)(识记)(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的出台,这一时期的发端标志是的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保障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二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四

12、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福利国家纷纷出现。所谓:“福利国家”使公民普遍的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责任。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贝弗里奇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三是全面保障原则。(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早在70年代末,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时,就开始了改革。其指导思想是:首先,社会保障不应由政府包办,而应是公私协作;其次,不能养成单纯依赖国家的懒汉思想,要鼓励个人用劳动争取福利。1986年英国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中强调,社会立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

13、适应,强调“公平加效率”的立法原则。9、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课后9)(识记)(一)创始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其内容包括疾病、负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待遇和行业救济等项目。(二)调整恢复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基本沿用和部分改进以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含劳动保险、民政救济和优抚三个层次。(三)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和继续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第一次明确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重要环节之一。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

14、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原则。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保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0、能够将社会保障起源方面的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或实际场景中去。(应用)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比较1、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领会)答: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其社会改良主张为俾斯麦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从伦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15、,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二是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并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1885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这一理论主张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2、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领会)答:对社会保障最早的经济研究应当归功于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庇古之所以提出经济福利思想,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矛盾,维系社会安全。庇古认为,福利系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它们来自对财物、知识、情感、欲望的占有和满足或效用的总和便构成社会福利。庇古认为,为增进社会福利,一个社会就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庇古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准则与措施(课后1):1 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