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084914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封信,我 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 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 勒的26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 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 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 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

2、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 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 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 术的道路。要知道席勒所在的18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 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 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 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 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

3、危机问题。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 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 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 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 作用。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 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 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

4、性、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席勒深受康德影响。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声名大噪,戏剧强盗大获成功之后,他 反思自己,觉得自己不够深刻。那么怎样深刻?他认定了要学习哲学。我读书时读到这样一 句话:席勒走进康德用了二十年;后来我又听到一句话:席勒走出康德又用了二十年。本来 席勒是诗人,但就这样一进一出,他就在历史上挂了一个思想家的名号。他就是要从人的生 活矛盾处找到一个弥合的中介,对这个路径的提出,席勒和康德差不多。但他是诗人,借鉴 康德的时候,肯定会带入自己的东西。他从康德那里拿来的最重要的概念是“自由”,但康德也不是那个时候唯一考虑“自由” 的人,那个时代的思考者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席勒从“自由”这个

5、范畴,对艺术和美进行思 考,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条路。这些思考是深刻的,他对艺术的看法也有极其深刻的地方。 他认为,人性的东西尽管受到破坏,但是“在大理石里仍然保留着人性” 大理石指的是古 希腊的雕刻艺术,他指的是现实中已经没有了,但艺术作品中仍然展示着古希腊的完整人性。席勒对其后的哲学家也有很深的影响,但也是很潜在的影响,这一点不同于康德。这种影响是文化观念的深层心理根据的留存,是文化结构性的遗传,你可能是没读过他, 但却已经受到了他的影响。我还是说说他对马克思的影响-尽管没有太多确凿的文本反映 出这种影响。还是从康德说起,康德思考的最高点就是一个意义尺度。哲学当中有个谁也拿 不走的东西,就是

6、意义,就是对人的意义。我认为,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思考要抓住这个人的 脉络,始终去梳理这个人的脉络。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就是抓住这个尺度,价值哲学的意 义研究就是在追问: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成为的人?怎样成为那种理想的自由人?读马克 思的时候觉得他像康德,觉得他的脑袋里也高悬着类似康德的那个意义尺度,他是按照这个 意义尺度从事研究的,包括政治经济学,等等。这个意义尺度就是那个“类本质”,类本质 是费尔巴哈提出的,但席勒那里也用了“类”这个概念。(文章来源于:学术堂论文网 http:/ 在思考人。人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中最高的意义尺度。这个说法不是我的发明。权威的研究者称,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

7、剩余价值理论,另一个是物质决定 精神的理论。而马克思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意义尺度,就是这个“人”. 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谈个性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宣 扬的人的理想。不敢谈个性自由,其实是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认为有一种文化想象是必须的,这是我对所有这一类美好的乌托邦的一个诠释,尤其 是今天你搞文学艺术这一类活动,你要有对美学的艺术的构想,这是一个文化的想象,不同 于艺术想象。从事文艺创作、文艺批评要有文化想象,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一个高的站位,从 这个尺度俯视,向下看,这才能有一个高度的自觉。这个都没有,你想搞批评,你想说话, 能说透彻么?你说话的意义是什么啊?所以我主张要有这个文化想象。当然要靠单纯的艺术 和审美去解决现实的理性范畴的问题,能解决么?也解决不了。所以也别把这个艺术的功能 说的太强大太绝对,审美不能救世,历史真正改变,还是要靠物质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搞政 治经济学。但他始终高悬那样一个意义尺度,也就是人的尺度,用这个尺度去看历史、看现 实,这样能看出什么是与这个尺度相悖的,那就是异化。当我们越感到世界的美好之时,人性的危机就显得越深重。这里边有很深刻的关系。马 尔库塞的爱欲革命,讲的其实也是一个审美乌托邦。这个也和席勒很像,席勒讲审美,思考 的起点始终是人,爱欲讲的也是人的自然性的觉醒。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