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908352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古诗词诵读初三级部聂炤烨搜集整理目录第一章 诗中春 1、游园不值 叶绍翁 2、雪 梅卢梅坡 3、忆江南白居易 4、春夜喜雨杜甫 5、春日朱熹6、玉楼春 宋祁第二章 诗中夏 1、山亭夏日高骈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3、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4、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5、三衢道中曾几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第三章 诗中秋 1、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2、登高 杜甫 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4、山居秋暝王维5、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6、苏幕遮范仲淹第四章 诗中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4、江雪 柳宗元5、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 维6、北风行 李

2、白诗中春(一)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雪 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

4、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三)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

5、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四)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简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第二联,进

6、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

7、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五)春日南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 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 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8、六)玉楼春 北宋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赏析】这首玉楼春在歌咏春天中,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特别是上阙结句的一个“闹”字把春天点染得生机勃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时任上书之职,因而被称为“红杏上书”。上阕:写的是初春时节绚丽的景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鲜活涌动的画面。下阕:写的是诗人现实的内心感受。诗人抒写了人生如梦,时光稍纵即逝,应及时享乐的情趣。然而在写法上却是有意从主观情感上对美好的春光再一次做了有力的烘托。表达诗人对春天 的珍

9、视,对光阴的爱惜之真情。进而烘托了春光之美好和令人想往,两人珍惜。诗中夏(一)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主要是捕捉夏日凉快的一面,在炎夏或者烦闷气躁时读来倍感清凉安详。作者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绿树荫浓、池塘倒影,这些景象都可消除暑气,让人的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如果再看到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那么就更能感觉出夏日的可爱,而不觉得它的漫长与闷热了。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10、。 诗的第三句中“水精帘动”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多美啊!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简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 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

11、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 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 同”的美丽风光。(三)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 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 他时梦到亦难判。(简析)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

12、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四)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评析】: 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 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炊烟缓升;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 的农村生

13、活。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和唱,积雨后 的辋川,画意盎然。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食露葵,避 尘世的幽居生活。末联连用两典:一是庄子寓言载的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 再让座,却与之争座。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二是列子皇帝篇载: 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与他相游。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五)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析: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

14、写 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 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 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上饶沙溪古镇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