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08277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内容摘要 诗歌教学先让学生熟知典故,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情感,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体现语言的理解,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从言语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情感,是增加诗歌教学力度和厚度必不可少的方法。 一、熟读典故 感知语言 古人炼字的典故一字师,相传唐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他的朋友齐己是个和尚,他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己带了自己的早梅诗前去请教。诗中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总觉得有些不妥,他反复推敲,最后说:“数枝”不能体现梅花早放

2、,不如改成“一枝”。齐己顿时叫绝。只改换了一个字,整首诗立刻显得生动起来。于是人称郑谷“一字师”。唐代诗圣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说:“我特别喜欢雕琢词句,写不出惊人之语死不罢休。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说:“为了吟得一个字,把胡须都捻断了几根”。又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满”,凡如是十余许,始定于“绿”。“绿”为什么好呢,(让学生回答)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表达更合理更丰富。可以从三

3、个方面来看:(1)“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而“绿”即能让人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2)“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为它写出了范围,但却没有写出春季特有的颜色,而“绿”却从春天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3)查背景可知此时诗人正值奉召回京,重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 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心情和谐的。从古人炼字的典故中我们知道他们常常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确定,读一读不禁双泪长流。事实说明,抓住关键词语处,发掘非凡表现力。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好词佳句

4、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述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验情感 感悟语言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语言品味在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诗歌因其动情而感人,这是诗歌的共性;因其独特而动人,这是诗歌的个性。因此,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温度”,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诗歌的“厚度”。温度要靠感悟,厚度则离不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 常作印老师执教的乡愁,主要从人论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余光中的愁绪,通过反

5、复的、有目的朗读,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以心会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常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教学过程如下: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涵的深情学生谈感受,揣摩朗读乡愁的语调、语速指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朗读多重对话,加深理解,再朗读知人论世,小组讨论学生深情地朗读在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创造美。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我们知道,吟诵不仅能帮助读者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能使读者自然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常作印老师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了四次朗读,每次朗读都基于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而层层递进,整节课书声琅琅,情感丰富。教学特别注重感悟和感情熏陶,旁征博引,用丰富

6、的资料(包括歌曲)感染学生,动情处比比皆是。课内问题有较大的思考空间,突破了“为探究而探究”的做法,使教学在 探究层面有了实质性的意义。教学在情感、知识、思维等方面处理得很好,几个方面共同服务于“温度”,使学生获得了对诗情、诗味的体悟,在深深的感动中体会了海外游子的故土情怀。 三、体味内涵 理解语言 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仅仅基于知人论世的角度,虽然易于让学生动情,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理解特定文本。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理解多,语言品味少。教师应该认识到,从言语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情感,是增加诗歌教学力度和厚度必不可少的方法。诗歌要求高度凝练,就必然会出现语言表达上的跳跃

7、和省略。因此,对诗歌文本的教学,要重视揣摩语言的省略和隐喻。在乡愁中,作者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突出时空隔绝;“后来啊”包含多少沧桑、感叹和惆怅;“矮矮的”准确地表现了母亲一生奉献之后对子女所求甚少;“浅浅的”包含了多少遗憾和疑问!“小小的”“窄窄的”如此轻描淡写,体现出作者年轻时“不识愁滋味”的情怀。四个修饰语,都是“淡化”意味,什么意思?这里有时间的久远,有心中的茫然,有对比中的痛心疾首。这些精彩的言语,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功力,显示出诗歌情感的厚度!如果诗歌教学过于注重借助资料(包括歌曲)来感动学生而忽视通过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感情,那么语言学习将被架空,对学生

8、来说,无论是诗歌解读还是语文学习,都是缺乏厚度的。 诗歌解读的厚度,还表现在读者对诗歌个性的把握上。我们知道,所有的乡愁诗歌情愫相近,都借助意象表情达意。从意象角度理解“情”,这是诗歌的共性。然而,作品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诗歌的构思上。重视分析构思,诗歌的个性就清晰了。 余光中乡愁则以时间为线写尽一生乡愁;其他乡愁诗大多表达个人感情,而余光中乡愁则从个人离愁写到民族感情。鉴于此,在余光中乡愁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独持的 构思,还应在制作课件时紧扣乡愁之特点拟标题,才能使乡愁给学生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如:时空隔离,无限惆怅(共性);一生愁绪,情意绵绵(个性);一腔深情,

9、四种离愁(个性);凄凉离别,魂系故土(个性)。从突出诗歌个性的角度看,本实录在分析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不仅点出它们表了诗人的乡愁,更点出了这四个意象都与离别相关,抓住“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既有生离,也有死别。学生在分析乡愁时,应该关注的是乡愁诗的共性“愁与思”,更应该关注的是对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表达“愁与思”、作者的表达有何独特之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诗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乡愁的学习,体会诗歌的多样性和无限精彩,联系特定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和语言蕴藏着内涵。我深深地感到文本解读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诗歌教学的情感体会和语言品味,是诗歌教学的双翼。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建设 语文出版社教材第十二册 上海教育 人民教育 2023-5-3 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诗歌鉴赏之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语言诗歌教学 教学生用心品味语言的“美丽” 品味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语言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推荐 有效进行语言品味 品味优美语言 品味语言,体会内心半截蜡烛教学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