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之我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08226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尝试教学法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尝试教学法之我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课堂育模年征文“尝试教学法”之我见宜五初中 黄锋“教学教学”,究其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活动,充斥了整个课堂,构成了一个课堂的主体活动。但是,“有机结合”的“有机”,却难倒了一代代搞教育的人。即便是搞了一辈子教学的教师,有些恐怕在如何“有机结合”上也不甚了了。为此,教育界几乎“几年一推新”,搞了很多所谓“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讨论、矫正,前引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的经典言论,后引陶行知先生的“行知理论”,外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念,内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情。一代代教学人在这个如何“教”与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道路上攀爬摸索,于

2、是一种种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拔节而出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幸!毕竟,墨守成规对任何行事都是有害的,更何况是关乎社稷命运的教书育人。近几年,翠屏区教育界大力推行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建立在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上的“先试后导,先学后讲”。其实,也不止是翠屏区在推行这套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标杆,已形成“品牌效应”的邱学华之“尝试教学法”已引起了全国各地很多学校的重视,并纷纷派人前往观摩学习,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推广。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没有通过实践检验,是不会有如此“市场”的。邱先生和全国各地众多践

3、行者的实践表明,这套教学法的确行之有效,它的推广,解决了教师们头疼的如何“教”与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我所了解的该教学法的推广过程来看,我认为部分教师曲解了“尝试教学法”,以一节片区尝试教学法赛课活动为例:某日,我亲身体验了一位农村中学教师的尝试教学课堂,该课堂的环节为:准备导学案学生回家完成导学案(按分组任务完成)课堂教师引入学生组内交流导学案完成情况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拓展延伸:表演节目老师简单总结下课。该课最后获得一等奖。对此竞赛结果,我心有疑焉,或许是我没掌握“尝试教学法”的精髓,也许该法“本该如此”吧?或许是上课者乃“主场作战”,评课者要看东道主“三分薄面”吧?我

4、之所以对此结果“心有疑焉”,全凭以下两点感受为据:一、小组内交流之前完成的导学案时,组内“C级学生(学困生)大开天窗(空白),没有按时完成,是题太难,学生难以自行“尝试”?是学生家里条件不足(比如没有电脑,不能查阅相关资料,农村家庭,此种可能性较大),无条件完成?抑或是学生懒惰,根本不愿去关注导学案?抑或是以上几点兼而有之?可以肯定的是,老师没有发现,是教学任务重,难以发现,还是老师根本无此意识,亦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为了替组内“挣分”,组内“A级学生(组长与副组长)”将自己准备的资料递给“C级学生”,并小声鼓励说,“照着念”,于是掌声雷动,“C级学生”亦高高兴兴坐下,因为各层次的学生都表

5、现俱佳,所以高分小组层出不穷,你追我赶,课堂甚是热闹!而于此热闹背后的“细节”,上课老师浑然不知!二、一整节课,老师除了开场白外,就是诸如“下面那个小组来交流”“很好”“不错”“声音可以大些吗”等语言,最后下课时简单总结了一下。并且,因为教室四周所有的黑板都划给了学生作“自留地”(每块“自留地”上面是学生的姓名和学生的关于尝试的座右铭,下面是学生板书汇报的空间),教师没有板书的空间,一整节课也因此除了没有任何讲解外,也没有任何板书。对此,我又心存疑虑了,老师的“导”在哪里?“讲”又在哪里?依据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理念,一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准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

6、尝试。当然,这只是体现了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基本理念,并非都得依样画葫芦一一据此七个环节试行,邱先生自己也讲过不能生搬硬套一种模式。但是,“教师讲解”这个环节,难道当真就如此不重要,甚至可以省略了吗?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实施尝试教学法有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 科学设计并运用导学案,做到:(一)导学案只是“导”案,不应同时成为教师的“教”案,它应比教师的“教案”内容要“旧”,要“浅”,起着“唤醒记忆,从而实现旧知识迁移”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导教同案”,尝试教学课堂仅仅是学生自学情况的汇报展示这种尴尬。(二)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通俗地说,就是老师要充分考虑到

7、,自己所设计的题学生能否完成,有无条件完成。(三)导学案所涉及的题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而不是以“组”为单位分配,因为目前的分组均有“ABC级学生”,也就是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如果一定要以“组”为单位进行分配,那么也一定要在组内实行“再分配”,从而实现“因材导学”的目标。(四)老师应加强对导学案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调整“尝试”的题,重新设置用于“学生讨论”的问题,确定“教师讲解”的重点。因此,建议导学案的督查由老师亲自把关,最好不由学习小组组长完成。二、不可忽视教师的“导”与“讲”。(一)充分认识教师的“导”与“讲”在指导学生课堂学习

8、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传统教学并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尽显老师风采、学生被动接收也并非就是传统教学的“精髓”。不得不承认,教师的“满堂讲”的确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激情。于是乎,屡遭贬斥的“满堂讲”一度演变为“满堂问”,好像这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了。这些都是在走极端,本质上,学生还是在被动学习,被老师牵着走,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彰显。但是,搞尝试教学法就让老师“不讲”“不导”,是否也是在走极端呢?很显然,是的!追根溯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延续了已经有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教法”,如老师包办过多,讲解过细,讲解过长的确已经

9、不合时宜,但老师的“导”和“讲”存在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探究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应以忽视甚至取消老师的“主导”为前提,更不应以忽视甚至取消老师的“主导”为亮点。其实,重视老师的“导”与“讲”并不与邱先生的尝试教学法精神想悖,邱先生的“先试后导、先学后讲”也在强调老师的“导”和“讲”是尝试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只不过,强调要“导”得“合时”,“讲”得“合情”。(二)充分认识教师的“导”和“讲”之要义。前面提到实施尝试教学法要“导”要“讲”,但要“导”得“合时”、“讲”得“合情”。何为“合时”“合情”?这还得从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起。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10、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透过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明晰地知道孔子也在倡导教师的“导”和“讲”,只不过,老师不能一开始就“导”、不能无意义地“讲”。“导得合时”就是指“导”的时机要得当;“讲得合情”则是指老师的讲解要合乎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后,在对课本进行自主探究之后,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心存疑惑,想求通而又未通,这就是“愤”,思路阻塞,想说又说不出来,这就是“悱”,此

11、时,教师的“导”和“讲”就是“合时”又“合情”了,所谓“拨得云开见日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老师们往往在此时又会不知不觉犯上一个“职业病”,那就是“猛讲猛导”,讲得学生昏昏欲睡,导得学生索然无味,弄得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所以,很多学校在推行尝试教学法时,要求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十分钟,这虽说有点机械,但想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最后,我想说,无论是孔子的“愤悱说”、过去盛行的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还是今天所实施的“尝试教学法”,其教学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自主精神。无论实施何种教学改革,我们都不能走极端,应批判地审视过去的、现在的教学模式,取精华、去糟粕,去伪存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