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Word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9082023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韩愈的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韩愈的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韩愈的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韩愈的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韩愈的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韩愈的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韩愈的Word(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韩愈的“以文为诗”摘要:韩愈是中唐时期,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大家。他的“以文为诗”的诗歌艺术手法的形成原因有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时代追求以及诗歌自身的发展态势,而“以文为诗”的特点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也是极其鲜明的,“以文为诗”对宋代诗歌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特征及体现;影响韩愈是中唐时期一位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在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对韩愈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崇高的评价,也为文学界所公认,韩愈无论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

2、所建树,其中,尤以“以文为诗”最为引人注目。连史学家陈寅恪也不禁赞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当然这种创作倾向正是韩愈作为一位古文大家而具有的独特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从“以文为诗”的形成原因、“以文为诗”在韩愈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以文为诗”的影响等角度角度来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一、“以文为诗”的定义“以文为诗”是一种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始于古文大家韩愈。但第一次提出“以文为诗”的却是宋代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以文为诗”的具体含

3、义是什么,陈师道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到了严羽,这一概念才得到最完整的概括。沧浪诗话第五:“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公,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者到何在,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他不仅熟知宋诗,而且对唐诗有深厚的修养,沧浪诗话可以说就是在对比宋诗过程中,对唐诗创作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4、严羽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对于“以文为诗”这一概念的较全面的概括。所谓“以文字为诗”,就是用散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之法作诗,使诗歌散文化;所谓“以才学为诗”,即在诗中表现出某种才气和学问;所谓“以议论为诗”,就是在诗中直接发表议论,从而阐明某种道理。那么以文为诗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以文为诗” 的特征以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一)诗歌的章法和句法的散文化古诗的句法,一向是以传承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初唐以来,诗句更趋于紧缩凝练.杜甫在诗句精炼浓缩的基础上,以一种反省与自觉的意味颠倒诗句的因果关系,与文法相渗透,带领句法进入完全突破传统的新境界.韩愈继承杜甫诗歌成就

5、并加以拓展,将传统的散文句法用入诗歌创作之中.如他的: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这首绝句从句式到章法都是散文式的. 诗的前两句,“山作剑攒”、“ 江写镜”、“扁舟疾于飞”,本体和喻体交代得清清楚楚,完全是散文式的比喻,诗的后两句,“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完全是把散文的句式整体移植到绝句中。在章法方面,先写舟旁景,次写舟的本身,再次写舟中事,最后抒发感慨。颇似一篇微型散文,次序井然,写得实而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稍显不足。但是由于作者捕捉到了离别时的瞬间情感,表达不加雕饰,天真自然,故而不法诗之韵味。再如:“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忽见

6、孟生题竹处,相看泪落不能收。”(赠张十八助教)这首诗汲取了游记文的写法。语言是平实的叙述语言,而非高度凝练的诗化语言。在章法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依次叙写“旅游原因”、“旅游处所”、“旅游感受”。但它不仅形式是诗,而且一字一句之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处处给读者以浓郁诗情。(二)古文虚词的大量运用 韩愈的“以文为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虚词的大量运用,形成各种复杂的关系,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种。1. 用虚词来并列陈述叙事写景(1)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孟生诗(2) 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送李六协律归荆南 例(1)运用常见的双承对举句式,两个“必”虽然表“必须”之意,

7、但构成并列关系;例(2)“还正”组合,写出了柳与燕、双燕与游峰的情状,展现了情境,句式并列匀称,对仗工整。2. 用虚词来表传承接递进“浮花浪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杏花中“镇”是唐人口语,即“常”之意,“镇长”就是“常常”之意。这两句诗说浮花浪蕊常常是这样一种景况:“才开还落瘴雾中”。“才”与“还”两个虚词,表时间前后紧承,写出了杏花凋零迅速的不幸遭遇,显示了生命的短促。3. 用虚词来表条件、因果关系(1) 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孟生诗)(2) 且待献俘囚,终当返耕获。(晚秋郾城夜会联句)(3)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杏花)(4)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5

8、) 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镜潭) 例(1)中“既”与“则”组合,表条件关系,是韩愈劝孟郊功成身退,不要在仕途上蹭蹬滞留;例(2)中“且终”组合则表现自己的相同愿望:平贼献俘后,一定归耕田园。例(3)前句是虚拟的条件,两个“更”表现出对明年杏花繁盛景象的憧憬,后一句的“莫忘”是虚拟条件下的愿望:道人还殷勤接待我的来访。例(4)写出了白雪穿庭作飞花的原因是嫌春色姗姗来迟,故她要提前预报春天的气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既刻画白雪的形象和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呼唤。例(5)则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因为天天来孤屿游玩,所以人和鸟和谐相处,变成了不用飞避的老朋友,情趣盎然。因为虚词的运用,诗句或变得

9、曲折,或变得劲直。(三)在布局、构思上,以文章的气脉入诗 韩昌黎的散文创作非常讲究气势。皇浦湜认为“韩吏部之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飚激浪,污流不滞。”又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当然“以文为诗”的具体实践中,自然会体现出汪洋恣意的气势。张戒岁寒堂诗话曰:“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态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此语段运用多重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韩愈诗歌的浑浩气势。而这种浩大的气势美主要源于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已经提出了“养气”说

10、。他认为,“养气”就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做到藐视政治权势,藐视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直不阿,无私而无畏,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之美。孟子这种内在修养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则外化为论辩时的雄宏,行文时的肆意,因而文章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而韩愈在总结先贤理论之上,又有所创新。他提出了“气盛言宜”的养气论,认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 答李翊书)。有了这样的养气工夫,写古文才可以做到“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

11、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具有广博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之后,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浩忽其沛然矣”的精神境界。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创作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愈诗歌的气势美就体现为“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及,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的艺术效果。例如以赋法为诗的南山,句中多用骈句、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诗中五十一个“或”字句的连缀反复,“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或散若瓦解,赴若辐凑。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乱若抽笋,或嵲若注灸”;

12、复用“延延、喁喁、落落、巘巘、参参、焕焕、敷敷、悠悠、超超”等十四对叠字当句首,从不换韵,故意一韵到底,语气越发加强。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铺张雕绘。这绝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因其气势充沛,所以“如骏马下冈,手中脱辔”。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又如双鸟诗连用四句“不停两鸟鸣”: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

13、比无春秋;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辀;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这些叠字句连用、同字句连用皆属于赋法夸张排比之法入诗,使其诗有壮丽之势。故金赵秉文认为古今诗歌之变正是以韩愈用散文之法作诗为开端的。理解不确切,何为叠字?三、以文为诗的形成原因 韩愈的以文为诗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 韩愈是一位兼善古文和诗歌的伟大文人,苏轼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而诗文兼善则是韩愈能驾轻就熟地吸收古文手法进行诗歌创作。1、 养气说。什么是养气?所谓“养气”就是指作家的个人修养,个人修养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个人修养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

14、要,所以“气”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专有养气篇。韩愈才博气豪,为古文名家,攘斥佛老,独尊儒术,他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来的养气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写出具有充实内容的文章来。韩昌黎的为文以养气为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说,对其诗歌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名篇就是韩诗充蕴着气势的代表,其手法主要是以古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执法来创作其诗歌。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别具新意地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定题为“”赠张功曹,其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来写,

15、假借张暑之口,来抒发诗人心中之意。这首诗以散文化的笔法和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衷情互诉,别具一格。正2,“不平则鸣”说假如说“养气”说是侧重从外部世界来观察、反映社会人生,体现了韩愈的“文以载道”的主张的话,那么,“不平则鸣”说则着重从内心世界来折射出这个变态的社会人生,突破了“文以载道”的局限。在继“诗三百”之“怨刺”说,屈原的“发愤以抒情”说之后,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说,并将其“不平则鸣”的理论在其创作实践中广为用之。他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就是借张暑之口自鸣其不幸。又如他的石鼓歌,诗人在诗中有意以周宣中兴拟宪宗元和中兴,用它来鸣国家的繁荣昌盛。韩愈之文中,有着明显的磅礴壮阔的气势和愤懑不平的思绪交织在一起,韩愈也把这种不平之气和浩然之气放入其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若掀电挟雷,撑挟于天地之间”的态势。( 二)、时代追求 1.文坛局势韩愈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内乱频发,朝野上下都有一种急于变革的愿望,思想的革新自然地引起了文学领域的变革。而韩愈则顺应了这种趋势,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从而为诗歌体裁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1.当时的审美风尚和诗人自身的气质韩昌黎生活的年代,时代审美风尚诗书法领域尚奇、科举选士尚奇、就连人们的思想也尚奇,而韩愈的个性气质上更突出地表现出了这一点。他“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