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05870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

2、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

3、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4、: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味“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现,说说妙处,说说疑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

5、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展开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6、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入,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二)培养学生整体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能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愿意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

7、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可惜”。 3.引导学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根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考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当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当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

8、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疑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四、品味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解释品味“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掌握两种解读

9、句子的办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

10、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第二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一

11、)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四人中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横向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是婉约派词人在创作上的个性差异,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

12、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13、。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