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0480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精练(含解析)(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2019杭州余杭检测)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F )2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T )3(2019宁波选考模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T )4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T )5思想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F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2019杭州教学质检)2018年是中国农历狗年。与狗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A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2、、相对稳定性C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求同存异解析:选B。“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入选;A、C、D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7放花灯,拜月亮,一轮明月,思念无限;品琼浆,吃月饼,一块月饼,合家团圆;赏桂花,猜灯谜,一份牵挂,情谊相连。自古以来中秋佳节就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流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中秋节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A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B引领着现代文化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D涌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答案:D8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

3、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始终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BC D解析:选A。本题的题眼是“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以及书法都注重了精神的传承,这体现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精神的传承,不是形式的创

4、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排除。9(2019宁波选考模拟)“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建设完成后,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这表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A BC D解析:选B。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说明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符合题意。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表明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符合题意。强调传统文化的特征,与题意不符。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错误。10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

5、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A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B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D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解析:选B。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今北方许多地方依旧有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的习俗,这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B正确;A、D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错误。11(2019绍兴适应性测试)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确立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6、为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坚实政治基础,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A BC D解析:选B。汉武帝通过政治政策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在儒家文化主导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制度的更替,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选。12“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了“目连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

7、明()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 BC D解析:选B。“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说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13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的载体,孕育过中国优良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

8、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解析:选C。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应排除。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知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故选D项;A、C两项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做法,不符合题意;B项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糟

9、粕的做法,不符合题意。15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16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10、这两种观点()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A BC D解析:选C。注意题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即都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既存在精华,也存在糟粕,应辩证分析,符合题意,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17“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今后我国不仅要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而且每年还会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培训班,培训普及相关知识。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二十四节气”具有农耕文明的共性教育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功能A BC D解析:选C。“二十四

11、节气”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组织各种培训教育活动对其加以传承,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不选。只强调共性,与题意要求不符,不选。18近年来,“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表明()网络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 BC D解析:选C。“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既体现了科技进步

12、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媒体是大众传媒之一,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说法错误。三、综合题19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 000多个诗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带动了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

13、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 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属于措施类的题目。解答时,依据解读和获取的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发展“立足社会实践进行创新”、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

14、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3)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20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某历史文化名城就如何保护古建筑陷入深思,从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诗句“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得到启迪,坚持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城市化道路。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答案:(1)传统古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2)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有利于提高公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护传统古建筑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