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9047629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的与要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依据法律专业的需要,对学院进行有关的有关民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必要需求进行教学和培养。二、教学时间与考核方式共安排 100学时,其中面授36 学时、答疑辅导4 学时,课外自学为60 学时,结业考核为闭卷考试。三、授课内容民法题纲第一章、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通则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是民法能够作为

2、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一 )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主体法律地位平等。2. 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种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 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进行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发生前提和主体追求的直接后果; 而财产流转关系则是实现财产所有关系的基本方法。( 二 )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

3、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人身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种。其中,人格关系指因民事主体之间为实现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人格利益是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等利益。在法律上体现为相应的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身份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彼此存在的身份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身份利益指民事主体之间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利益,在法律上体现为配偶权、亲权、监护权等。2. 从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相互联系来看,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人身关系本身并无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某些人身关系是特定

4、财产发生的前提条件,如亲属之间的身份权是亲属之间取得财产继承权的法定条件。而且对人身权的侵害也给民事主体带来直接的财产损失。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效力贯穿民法始终,体现了民法的基本价值,集中反映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针,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帅和指导作用,是民事立法、执法、守法及研究民法总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 一) 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 3 条规定:当事人

5、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法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现代社会,随着在生活、生产领域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呼声日高,平等原则的内涵正经历从单纯谋求民事主体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顾在特定类型的民事活动中,谋求当事人具体法律地位平等的转变。平等是法律地位平等,并非现实的平等。因此实质上只是竞赛机会的平等,而非竞赛结果的平等。( 二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其基本理念是保障和鼓励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交易,强调在经济行

6、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合理的预期。意思自治不仅反映在民法的债法中,而且反映在民法的物权法 ( 处分自由 ) 、继承法、亲属法中 ( 遗嘱自由等 ) ,当然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在债法尤其是合同法中。( 三)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 4 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是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作为自愿原则的有益补充,公平原则在市场交易中,为诚实信用原则和显失公平规则树立了判断的基准。但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等同于等价有偿,因为在民法上就一方给付与对方的对待给付之间是否公平

7、,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断依据采主观等值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 四 )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指从事民事活动的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五 ) 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

8、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一)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民事主体。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然人和法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民法上称之为“人”。民法上的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因此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因此通常所称“权利人”、“义务人”均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但成年人、未成年人特指自然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存在。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们实际上不是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是作为公民

9、的具体形态出现的。( 二)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负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而且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民事法律关系类型、性质的划分,往往就是根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而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实现,是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所达到的目的。( 三 )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因种类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客体。因此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一概而论。物权的客体是物 ( 但担保物权的客体除物以外,还可以是权利 ) 。债权的客体是

10、债务人的行为,即给付。人格权的客体,为人格利益。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二、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总是存在一定的原因。这个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所谓法律事实。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不是一切客观情况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因为很多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等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所以不属于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但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也可以表述为,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个人无法预见或者控制的。能够产生导致一定法律关系的

11、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有: (1) 人的出生与死亡。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导致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等。 (2) 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另外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行为也属于事件。 (3) 时间的经过。时间的经过也是一种法律事实,它可以引起一些请求权的发生或消灭。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行为一般是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有些行为是不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但仍可以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产生。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表意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第三章、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分类民事权利,可以根据其效力所及范围、内

12、容、作用、性质的不同,作如下分类:( 一 ) 根据权利效力所及的范围划分,可以划分为绝对权与相对权绝对权是可以对抗一切人的权利,即要求一般人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它是以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为义务人的权利,故称为“对世权”。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为绝对权。相对权则是对抗特定人的权利,即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它是特定人为义务人的权利,故称为“对人权”。债权的为相对权。这种分类方法在现代法学中受到一定的批判,因为这种分类方法不能穷尽所有权利,如撤销权等形成权没有相对的义务人。另外还有混合形态的权利出现,如物权化的债权。( 二 ) 以权利的作用划分,可以将权利划分为以下四类:1. 支配权。

13、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得直接支配其标的,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此类权利的作用,有两方面,即于积极方面可直接支配其标的物,而不须他人行为之介入; 于消极方面可禁止他人妨碍其支配,而具有排他性。物权为典型的支配权,其他如准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及身份权亦为支配权。支配权具有如下特征:(1) 利益的直接实现性。作为权利内容的利益,只凭权利人自己的意思就能实现,而无需义务人的积极行为配合。 (2) 权利作用上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和优先效力。 (3) 对应义务的消极性。2. 请求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 ( 作为、不作为 ) 的权利。请求权的权利人不能对权利客体直接支配,必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不

14、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请求权是联系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纽带。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与程序法上的请求权联系在一起。请求权是派生性权利,往往作为基础性权利的效力而产生,或者作为基础性权利的救济权而产生。在民事权利体系中,请求权处于枢纽地位。无论什么权利,或者权利效力表现为请求权,或者其救济表现为请求权。请求权具有如下特征:(1) 权利利益须通过义务人的给付方能实现。(2) 权利作用体现为请求,而不是支配。 (3) 权利效力上不具有排他性。例如同一客体上可以存在两个不相容的请求权,例如二重买卖。(4)权利效力上具有平等性。3. 形成权。形成权,是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选择权等。形成权的主要功能,在于权利人可以根据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得法律关系的效力发生、变更或消灭。形成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单方意思表示; 二是使得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因此在具体分析什么权利属于形成权时,主要看是否同时符合这两个特征。形成权赋予一方当事人根据单方意思干预他人的法律关系的权利,因此如何保护相对人的利益也很重要。形成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得附条件与期限,一旦行使不得撤销,避免使得相对人处于不确定的法律状态。4. 抗辩权。抗辩权指权利人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的作用在于防御,而不在于攻击,因此必须有他人的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