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046852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期语文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16化石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2)远古:遥远的古代。 (3)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5)骸骨(hi):尸骨。 (6)乌

2、有:虚幻,不存在。 (7)潜行(qin):在水面以下行动。 (8)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9)太古:远古的时代。 (10)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11)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12)幽雅:幽静而雅致。 (13)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14)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15)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

3、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1)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

4、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3)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5、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绝灭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第二课时 5探究质疑: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

6、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同理,化石也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出发,生命的形成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象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作者由衷地叹

7、服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6探究质疑: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7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

8、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9、(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

10、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

11、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光彩识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

12、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第三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

13、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14、: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