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类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0207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分类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分类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分类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分类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分类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分类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分类总结(爱国篇)1、唐?杜甫春望一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 ?唐?王昌龄出塞一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 ?唐?王昌龄从军行一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6?宋?陆游示儿一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7?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一一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

2、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一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一曹植白马篇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一范仲淹岳阳楼记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

3、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

4、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宇宋瑞,号文山,吉水(今安西省吉安县)人。南宋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二十岁中状元,官至丞相。在元兵大举渡江,南宋局势岌岌可危的紧急关头,他在赣州组织义军,率兵奔赴临安(南宋都城)保卫皇室。不久奉命前往元军兵营谈判,被扣留,后冒险逃到温州,拥立益王赵昰,以图复国。他募集将士,抵御元兵,转战赣(今江西省),闽(今福建省),岭南(

5、今广东省),兵败被俘,拘囚在燕京(今北京市)四年,敌人多方诱降,始终不肯屈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一、凄楚之情荡气回肠诗的开篇追述自己早年入仕的机遇以及后来抗元兵败的经历,首尾两件事以概其余,呈现出时间的跨度,蕴含了诗人为国为官的种种辛苦;既而指出当时的局势:国家山河支离破碎,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回首往事的残酷,瞻念国家的灾难,感喟身世的坎坷,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由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和对国家时局的殷忧回到现实,孤军勇战、兵败被俘的诗人如今被

6、囚禁在零丁洋的战船上,孤苦伶仃,身不由己,诗人心灵的痛苦颤栗不言而喻。这里诗作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也把诗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二、慷慨之志感人肺腑从构思来看,前六句把诗人悲愤伤痛的情感渲染到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人难免一死,诗人愿为国而死,舍身取义,留下一片丹心,照亮史册。诗歌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

7、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也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三、斐然文采超凡脱俗文天祥二十岁考取进士,从这首诗歌也可以看出诗人超凡的文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贴切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境遇,蕴藏着极为深挚沉痛的情感,而诗人又着以“风飘”“雨打”,更凸现出情景的凄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巧妙地撷取“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使两个

8、具有双层含义、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表现出昔日“惶恐”与今日“零丁”的情状,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这两句对仗工巧,语意双关,浑然天成,别有情味,令人百感交集,读之怆然泣下,可谓诗史上的绝唱!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是赣江十八滩中最险的一滩,人们乘船渡此滩时往往十分惶恐,因而得名。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曾从惶恐滩一带退兵往福建。说惶恐:零丁洋:对国家形势危急忧惧不安。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

9、了这首诗。叹零丁:被俘后孤苦无依。陆游示儿陆游是我国南宋一位爱国诗人,他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挤,但爱国热情却是越来越高涨。示儿是诗人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示儿”即写给儿子看。这首诗歌表达了陆游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人生的伟大理想。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从绝句的结构来说,这是起句。“元”同“原”。“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人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与之无关了。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空”字,表明了人去世后与世间一切都脱离,这一点对诗人来说是“元知”的

10、,然而,诗人却开篇就表明此意,是为了突出自己死了之后,心中还有中原尚未收复这件事,哪能是“万事空”啊!这样,不但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诗歌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紧承上一句“死去”而来。“但”就是“只”或者“只是”的意思。“悲”即悲伤。“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九州指代中国。“同”即统一。“不见”与上句的“死去”相照应。死去没有什么可怕的,可遗憾的,唯一的就是“悲”不见“九州同”。也就是说,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内心十分悲痛。一个“不见”不但加深了“悲”的程度,更表现出诗人的理想所在。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在第二句所体现的“悲”的基础上而

11、转。“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这里指收复。诗人面对着现实处境,要亲自收复中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一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这一句,从情感来说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特别是一个“日”字,不但表明了对收复中原充满了信心,而且表明了收复中原指日可待。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是全诗的合,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是诗情挽结点。“乃翁”是老人自称,此处指陆游自己。诗句中的“家祭”远接第一句中的“死去”,并与第一句照应。“勿忘”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更是对儿子的希望与寄托。诗人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在这样的叮嘱中,明显地暗示着诗人把祖国统一的希

12、望寄托于后代子孙。林升题临安邸赵构(11071187),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即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1?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王朝在此建都。邸:客店。2?汴州:即汴京,北宋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评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13、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