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998512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义利观”与现实意义一、何谓“义利观”?“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观点。 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二、古代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发展(一)先秦时期:1“义利观”的早期记载:早在周易中就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说法。认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获得一定的 功利,“义”与“利”是统一的。国语晋语一中讲:“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 利以丰民。”同书晋语二中有:“废义则利不立”。可见,在先秦时期,关于义利二者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观点,即义利统一,义是利的根本。n春秋时期:孔子的“义利观”1整体感知孔子“义利观”孔子所言之“利 ”与今天所

2、说的“利益 ”范畴相近,它是指主体对一定对象如物质 财富、权力等的客观需要。孔子的“义利之辨 ”中的利是指个人私利,在公利层面上,孔子无义利之辨,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 尧曰)所谓“民之利”即公利也,孔子一贯主张“利之”。对于私利,孔子不完全否认,他毫不讳言自己有求利之心,“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可见,在私利方面,义和利也是可以相通的。但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篇),即在考虑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时,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义”,必须考虑所得是否正当合法。2、读材料释义孔子“义利观”在论语中,曾有2 4次提到“义”。其内容大体可分以下三个方面:(1)“

3、义”是君子的美德:(列举数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论语卫 灵公篇)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颜渊篇)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 货篇)以上数例中,孔子把“义”视为君子必备的美德,“义”作为认识人 、评价人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与“仁”、“礼”、“智”等

4、一样重要的儒家思想道德准则。(2)“义”是为政的要领之一:(列举数例)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 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就是要让人民走向“ 义”,使为官者行其义。(3)正确对待并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见利思义:(列举数例)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 问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5、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篇)3、认识升华:孔子“义利观”主要内容综合上述17个示例,可以较为客观地概括出孔子的义利观:第一,是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即在考虑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时,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义”,必须考虑所得是否正当合法。第二,是强调“义以为上”,同时肯定正当途径获得的利。在义与利产生矛盾时,强调以义为上,鄙视不义之财 。第三,孔子把能否惠民、

6、义民作为君子的重要道德标准和为政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还把个人的利与国家社会政治相联系,主张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这种思想,体现了朴素的整体价值观。孔子这种“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义以为质”、“重义轻利”、“使民也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观点。构成了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与“仁”一起,成为孔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川战国时期:孟子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强调孔子的“仁”,并且强调“义”,经常“仁义”并举 。“义”在论语出 现2 4次,而在孟子中现了 108次。孟子对于孔子的义利观,给予了丰富和发展 ,

7、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1) “义”的人性基础一一“性善说” (例文如下)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对“性善说”的阐释,体现了“义以为上”是人性使然的结果:“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外授 )我也,我固有之也。 ”( 2)强调民本思想 , 主张制民之产 , 在解决民众温饱的基础上治礼义 孟子认为国君当制民之产 , 使百姓先解决温饱问题 , 能养家糊口 , 然后再在此基础 上“谨库序之教 , 申之以孝梯之义” , 实现王道。 这种安定民生 , 制民之产

8、, 富而后教,“ 保 民而王 ”的观点 , 在客观上有益于广大百姓 , 也符合社会的需要 , 是积极可取的。但其从 “ 性善 ”说出发 , 认为凡有 “不忍 ”之 心的统治者皆可赖此推行仁政 , 显然失之唯心 ; 认 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惟士为能” , “ 若民 ”, 则“放辟邪侈 , 无不为已 ” , 也反映了 孟子的阶级局限性 。( 3)强调统治者应仁义 , 在义利问题上起表率作用 。(列举数例) 孟子离娄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 而国定矣 。” 孟子 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义利的一次对话。引录如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 “叟 ! 不远千里而

9、来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 : “ 王! 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 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 , 何 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屠。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 何必曰利 ? ” 此段记载鲜明地表明了孟子重仁义轻私利 , 反对“ 上下交征利” 的观点。孟子认为 , 如 果国君 、大夫和士子、 百姓都只重私利而轻公义 , 国家就会危险 ; 而如果重公义而轻私 利 , 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 孟子 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一次对话。引录如下 :

10、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此段记载体现孟子把是否行仁义 , 作为评价衡量国君的最基本的标准。在孟子看来 , “君有大过则谏 ;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当君王变成失去民众的一夫时 , 甚至可以诛杀。 这比起孔子的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之说 , 可谓前进了一大步。(4)提出“ 舍生取义 ”的观点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 义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

11、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故不为苟得也 ; 死亦我所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辟 也。”此段记述 ,孟子运用对比阐明了必须坚守正义的道理, 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 , 赞扬舍生取义的贤者 , 批判见利忘义贪图富贵享乐之人 , 引出舍生取义的重要命题 ,是对孔 子义利观的一大发展。(二)南宋时期: 以“理欲观”为基础的“义利观”新释义在论语集注里仁章句里,朱熹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注文是“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义者,天理之所宜”在朱熹的思想中, “义”即顺应天理之 行为,“利”则是人欲的表现。以理欲观为基础的义利思想, 反映出朱熹认为,

12、 凡是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 都是应该 被批判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三)明清时期:儒贾 儒家“义利观”之下的名利双收 明清时期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们,在把获取商业利益作为个人事业成功标志这一点上, 与其他商人一致,然而在获取之道上,他们与其他商人却有很大不同。他们遵循“利以义取”的原则,在“义” 、“利”之间做出明确地抉择,诸如重义轻利,以义获利、非义之财不 取。1、明清时期商人的行业指导原则多是出自儒家的理念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商书, 在这些商书中, 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关于 商贾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的。如士商类要 、客商一览醒迷 :(例文如下)如要求商人“处财治事

13、,须宽弘大度,怀人以德”;要“存心合乎天理,正三纲,明五伦,拯困苦,解冤讼,行方便,息是非,恤孤寡,宽贫穷,不妒不奸,毋虐毋强。 ”客商一览醒迷“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凡人作事,先须克己无私,为客经营,勿以贪小失大。 ”“恕之一字,固为求仁之要, 量之一字,又为行恕之要,未有能恕而无量者,亦 未有有量而不恕者。是故恕当勉,量当学。 ”士商类要2、 明清时期商帮重视儒家“义利观”在商业经营中的规范作用。(例文如下)“夫以父母之赀,远逐万里,而能一其利以操利,是善谋利也,以为利,子知之,吾 取焉。抑以乡里之俦,相逐万里,而能一其利以同利,是善笃义也;以为义,子知之,吾重 取焉。然而利与义

14、尝相反,而义与利尝相倚者也。人知利之为利,而不知义之为利;人知利 其利,而不知利自有义,而义未尝不利。 ”传统文化与山西商人明清以来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山西票号要求入店徒弟们必须牢记 :“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 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3、明清时期儒商通过实践儒家的“义利观”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明清时期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们透过大行义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怀。他们购义田、建学校、办赈灾、置义冢、施棺木、立祠堂,在闹灾荒时平价售粮、烧毁无法偿还的债券等等。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皖南、闽粤等地,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三、儒家“义利观”产生的原因1、维护以忠君、

15、孝父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秩序与伦理原则。2、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的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3、儒学思想家通过道德规范来解决生产与需要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稳定。4、儒家把树立群体意识作为调节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儒家“义利观”的现实意义1. 重义重德,重视发挥道德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作用,对今天以德治国具有借鉴意义。2. 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实质是轻、贬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强调维护社会、国家 整体利益。3仁义治国,规劝统治者不要与民争利,有益于人民休养生息与社会发展。4. 重义讲德,诚实守信,有利于当今市场经济经营秩序的规范。5. 重勤俭节约,重人格精神追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个人道德精神的退步。五、模拟训练(原创)1、“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 (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 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