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99083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环境教育渗透案例灰椋鸟 光谷四小 张露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重点学习课文中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凭借文中语言材料,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增强保护生态换镜的意识。 灰椋鸟是我们盐城地区常见的鸟类,但它的素朴与寻常,被人们所忘却,谁也不会对它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遑论感情。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类却受到了我国环保战线上因公殉职的第一人徐秀娟烈士的关注,并写下了一篇感人的美文。是什么,促使徐秀娟拿起了她的笔,为灰椋鸟写照留存?

2、灰椋鸟的什么特点令她感动?徐秀娟又是用怎样的文字为灰椋鸟“拍摄”下难能可贵的“倩影”?教者将领着学生先感知后感悟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灰椋鸟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和建构。第一课时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

3、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

4、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

5、形)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五、布置作业1、默写本课生字词;2、熟读课文;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为什么早没去看?既然灰不溜秋的又去看什么?什么那录像?我们自然无

6、法欣赏,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观赏一番。到什么地方看灰椋鸟?为什么林场灰椋鸟多?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静谧优美的生存环境。三、学习第二段作者看到灰椋鸟归林了,心情会怎样?为什么?那么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鸟儿归林的(时间)。“陆续”换成连续行不?为什么?排空而至什么意思?哪些句子写出了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意思?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浩浩荡荡?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

7、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指名读)“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三、学习第三段看鸟归来,作者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吗?四、自由背诵最喜欢的部分教学反思:灰椋鸟这篇文章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绍的不是灰椋鸟的外貌、习性等等。它向读者展示的是百鸟归林的壮观和温馨的场面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而两处场面描写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生动细腻,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于“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

8、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一课时设计由整体感知,步步深入,让学生从走进作者开始,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一个甘愿为鸟奉献走进一切的女孩,她笔下的鸟儿会是怎样的一种风姿?音乐,词语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入林时的欢快热闹场面。把生词进行分类整合,对比呈现,例如描写刺槐林景色的词归为一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和感受美。检查初读情况时,把句子引出来,让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中认识多音字,并借机将难读的句子进行梳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对文本有整体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阅读,找找文章中描写树林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作者写林子的目的何在?进而思考这么美好的环境是谁营造的?领悟鸟林人的和谐统一是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而培养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关心周围的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