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98969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

2、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

3、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1)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_的月光 _的翡翠 _的交响曲_的山野 _的柿子 _的水墨画(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_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_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_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_(3)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 比喻句:_拟人句:_排比句:_(4)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

4、甸;美丽(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性词语

5、)+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柔和、碧绿、绝无伦比、空旷、沉甸甸、美

6、丽 (2)不甘示弱、垂涎欲滴、载歌载舞、一望无际 (3)比喻句: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拟人句: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 排比句: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4)小伙子、大姑娘唱歌跳舞,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唱着歌儿;蟋蟀们伴奏, (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7、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2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 _(d di)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 _(shu sho)说,“嗯,你看怎么办?得 _(d d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 _(di di)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对渔夫_的描写。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

8、渔夫的内心世界: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_嗯:_哦:_(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_【答案】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3)d;sho;di;di(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2)语气是

9、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改感叹词,把感叹词(真、啊、多么之类的)去掉或改成另一种形式。改标点,吧感叹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sho;di;di (4) 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点评】

10、(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词的理解能力。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掌握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11、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后_的方法,重点写了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 这个句子把_比作_,把 _比作_。【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

12、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 、分 、工人 、农民 、主力 (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

13、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理解感悟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1)这段文字写的是_初次见面的情景

14、。(2)用“”将这段话分为三层,并给各层添加小标题。(3)写出作者联想的句子。(4)根据这段文字,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 (1)“我”和闰土(2)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套住了。他见人恨怕羞 第一层: “我”对闰土的盼望之情。 第二层: 闰土的外貌描写。 第三层:“我”和闰土的交往。(3)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4)健康朴实的海边农村少年。【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2)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式的分割。(3)考查的是作者联想的句子。(4)考查的是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5课内阅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天空是那么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在天底下,_,而并不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