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98466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概充足,长于论辩,他能把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状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一起来看看中学孟子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孟子读后感1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行“仁政”,重教化;在训练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用心致志并循序渐进;在文艺思想方面,鼓舞提高鉴赏力量和自我修养,并主见文艺应听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

2、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精确深刻的熟悉并且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抱负人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需经过自我修养,才能进展成为完善的道德。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进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惊骇、

3、怜悯的心情的故事说明白每个人都有怜悯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当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简洁,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心,探究自己、反思自己并发觉自己,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究

4、竟是哪里呢?由于孟子没有连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恶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白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以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冲突,读后感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消失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争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自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现实.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 本性善恶的话题,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执一词,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许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

5、比较剧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动作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价值观和基本.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始终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由于人的思想个体性特别强,正由于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纯粹的父母给的环境,.氛围等。 孟子读后感2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

6、于修身、学问和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暂不争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

7、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究竟,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当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22多年的封建.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的美妙蓝图,但未从

8、制度层面解决封建.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消失了盛世,但那是由于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卑视。或许只有世祖

9、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头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殊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软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的荒.,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

10、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养和封建制度亲密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读后感3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进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怜悯、关怀和爱惜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值、正直和道义的性格,

11、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法规,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力量,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恳,指诚恳守信、坚决牢靠、相互信任的品德,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现。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关心;违反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知我们做事情的动身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关心,得到大家的确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否则,即是

12、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终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斗和解放战斗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取得最终的成功,就是由于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知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常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进展,或者“一叶障目”,被

13、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进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憧憬“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在这个.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需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爱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爱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苦痛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假如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定陷入忙劳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

14、为的人。假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肯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安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读后感4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才智;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见,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行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很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

15、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提倡“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尊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

16、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消失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抱负,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见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熟悉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宠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白“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见。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日科学学习的眼光;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