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98431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5(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17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 古代诗歌的概念、分类等体裁特点,具体了解诗、词、曲的相关知识。对诗歌常用意象的了解;对诗歌常见主题的了解;对诗歌常用手法的了解。考点:1.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 2.鉴赏诗歌的形象。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鉴赏诗歌的语言。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2019年题组】1.【2019届中考湖南郴州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答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2、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片:_下片:_【答案】上片:望月下片:怀人【解析】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下片重点表达“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

3、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析】考查对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的理解。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内容方面来说,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历代神话的推

4、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下片“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从布局方面来说,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去”与“回归”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2.【2019届中考湖南衡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两方面

5、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答案】听觉和视觉【解析】“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尾联“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答案】C【解析】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3. 【2019届中考湖南怀化卷】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

7、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答案】D【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词抒情手法、内容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D项,此词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_和_,全词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答案】(2)记叙议论(抒情)对

8、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四、【2018届中考湖南湘潭卷】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答案】“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

9、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得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视野从满城到花鸟,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018年题组】一、【2018届中考湖南湘西卷】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小题。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此诗最能体现

10、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这首诗,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体现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2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哲理的赏析。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

11、句诗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二、【2018届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杜甫登岳阳楼一诗,完成下面小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

12、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B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所以“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说法有误。2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抒情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情感: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自己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频仍,唯有老泪纵横。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愁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