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97415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文化--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文化一奇特的海底山脉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 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总长约8万公里,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在板块构造模 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 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 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一、大洋中脊的发现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进行环球考察,发现北大西洋 中部有一条巨型海底山系。但直到1925-1927 年间,通过法国“流星号”调 查船的回声测深,才确定了整个大西洋底纵列着一条长达17000公

2、里的大洋 中脊。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大洋都有大洋中脊 存在。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成为 环球山系。二、大洋中脊的构造特点大洋中脊亦称中央海岭。脊顶水深大多为2000 3000米,但有少数火山 成因的山峰露出海面成为岛屿。脊顶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的相对高度多在2-3 公里左右。中脊宽度一般可达1000-2000 公里,其宽度变化很大,最宽的可 达3000-4000 公里,窄者不过数百公里。洋中脊的地形相当复杂,在纵向上 呈波状起伏的形态。大致平行于中脊的走向,有一系列岭脊和谷地相间排列。 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填平成小块台地。岭谷起伏的幅度,

3、一般在中脊顶部附 近较大,随着远离脊轴而幅度渐减,这主要是沉积物充填程度增大的缘故。 在中脊顶部,沉积层较薄甚至缺失,顶部的地形异常崎岖;向两翼,沉积层 厚度逐渐增大,地形渐见平缓;延至洋盆底部,可出现深海平原地形。在大 西洋和印度洋的轴部,一般有裂谷从中脊轴部切入。裂谷顺着中脊的走向展 布,两侧为裂谷山脊,从后者至裂谷底发育深约1. 2公里的倾向谷内的崖壁。 裂谷宽约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超过几公里。这种张性断裂作用 造成的山谷,显示洋底地壳蒙受了巨大的拉张作用。洋中脊在构造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轴线相垂直或斜交的大断 裂带所错断。断裂带在地形上往往表现为一侧是狭长的海脊,另一

4、侧是深陷 的槽谷。由脊至槽为陡峭的崖壁;或者有一系列脊槽沿断裂带呈雁行状排列。 沿断裂带发育的槽谷颇深,经常超过毗邻裂谷的深度。这种横向断裂带把中 脊和裂谷平错开来,错移幅度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在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 的中脊上,这种平错最为显著,幅度大者可达1000公里以上。三、大洋中脊的分布及其特点(一)、太平洋大洋中脊太平洋大洋中脊占太平洋底部总面积的11%,主要由东太平洋洋脊和南太平洋洋脊组 成。它从阿留申海盐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穿过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 东西向中脊,再与东太平洋洋脊、南太平洋洋脊相连,最后,向西与印度洋大洋中脊系统相 接。太平洋大洋中脊有以下特点:1、

5、大洋中脊,在加拿大的太平洋海岸与温哥华岛岸外以南部分,可能被向西运动的北美大 陆所侵犯而中断;2、大洋中脊高度较低,而且愈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附近几乎和海盆相仿。大洋中脊的中、 南段称东太平洋洋脊,它是一条巨大而坡度平缓的洋底山脉,由加利福尼亚半岛延伸到60 S,然后折向与印度洋的卡斯伯格海隆(Carlsberg Ridge)相连。洋脊长15000km,宽约2000 4000km,高出洋底20003000m,为太平洋中脊的典型代表;3、大洋中脊被一系列与纬度大体平行的断裂带所切割,将中脊自北向南分成许多小段。这 些断裂带有门多西诺断裂带(Mendocino Seascarp)、默里断裂带(Mu

6、rray Seascarp)、莫洛 凯断裂带(Molokai Fracture Zone)、克利帕顿断裂带(Clipperton Fracture Zone)、查林杰断 裂带等,它们横向延伸数千公里,使东太平洋洋底呈现以洋脊为基础、横向断裂广布的洋底 地貌景观。(二)、大西洋中脊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间,大致与东西两岸平行,呈S形纵贯 南北。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开始,曲折婉蜒直到南纬40度,长达1.7万公里,宽约1500 一 2000公里不等,约占大西洋的三分之一。其高度差别很大,许多地方高出海底5000多米, 它平均高度约3000多米。高出海面部分,成了岛屿。如冰岛就是大洋中

7、脊高出水面的一部 分。这样巨大规模的山脉,是陆地上任何山脉无法比拟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 顶,沿轴向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堑,叫中央裂谷,宽约30-40公里,深约1000-3000米。它把 大洋中脊的峰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四)、印度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呈人字形分布。西南的一支绕过非洲南端,与大西洋中脊连接起来;东 南走向的一支绕过大洋洲以后,与东太平洋海隆的南端相衔接。这两支洋脊在印度洋中部靠 拢,在印度洋北部合二为一,并向西北倾斜,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形,成为印度洋骨 架”。三大洋的洋中脊是彼此互相联结的一个整体,是全球规模的洋底山系。它起自北冰洋, 纵贯大西洋,东插印度洋,东连太平洋海

8、隆,北上直达北美洲沿岸。全长达8万多公里,相 当陆地山脉的总和。四、大洋中脊形成的原因关于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此说认为:中 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 流值甚高,火山活动频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热膨胀的结果。在地幔 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 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于是形成轴部高两翼低的 巨大海底山系。长时间后,再变成另外的样子。上选修课的感想:因为本次选修课是在大四期间,总感觉对选修课没什么太大的概念,虽然选修课 可能会拓展我们的视野,但是最初的想法还是不想经常去上选修课,因为大家现在都 忙这忙那的,根本没把上选修课放在心上。但是上这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就 把要求说的那么严格,不能缺超过四分之一的课。一开始听到这些,感觉有点不喜欢, 但连续听了几节课,觉得老师上课很负责,因此就一直坚持下来了,虽然偶尔会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