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959062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市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领域已处于国内大中城市领先水平,但仍面临资源、理念、技术等重大约束,尤其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全面理顺。从供、需关系看,水资源严重短缺。目前xx市定额配给水量为7.3亿立方米年,仅近期就需新增水量亿立方米/年,远期需新增18亿立方米年,形势十分严峻。从质、量关系看,水环境严重污染。主要水系岷江黄龙溪出境水质长期为劣五类,水环境容量几乎为零甚至为负值。从人、水关系看,节水护水任务繁重。x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全国的1/3、世界的15,但实际综合用水指标却高于多数大城市用水标准,节水意识淡薄。从治理机制看,主要存在三

2、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综合治理协调推进机制不够顺畅。目前,涉及水环境治理的市级协调机制主要有“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其办公机构分别设在环保局和城管局,而其下水环境治理专项工作牵头部门又分别为环保局和水务局,实际中这种协调机制难以高效、权威运行。二是污水治理相关部门责权划分不够明晰。比如,水务局负责监测水量、水质,但未配备专业监测机构和人员,也不具备综合执法权,不能准确监测并及时查处发现的问题;城管局负责行使XX县区(河岸两侧划定区域除外)环境卫生的综合执法,但因工作涉及面广,很难针对水环境治理实施专项监管执法;环保局负责组织实施污染源的限期治理,但因与水质监

3、测脱节,难以变事后整治为事前监管。此外,对经信、农委、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如何配合防污治污工作,也缺乏切实高效的制度规范。这种权责不分明、事权不统一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水治理的效能。三是省市之间关于水资源配额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当前,xx市调增水量的要求十分急迫,但与省政府及省水利厅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通畅、高效的水资源调配协调机制。 二、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全域生态水环境全域生态水环境的打造,要力求在减少污水排放总量的同时,设法增加可用水总量,并充分发掘水的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鉴于此,xx市水环境治理应坚持“城乡一体、全域截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实施“防污治污、开源节流

4、、生态治水”三大工程,走出一条提高“水质量”、开发“水经济”、丰富“水景观”的治理新路,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深化“防污治污”工程,全面提升“水质量”一是实施全域截污治污。健全管网体系,实行雨污分流。加快建设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及时监测管网流量、液位及堵塞情况,提高管网智能化水平。二是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整治农村养殖业污染源,全面防止种植业污染,加强城乡垃圾收运和处理。三是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稳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负荷,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或增加处理程序,提高出水质量,防止污泥造成“二次污染”。 (二)推进“开源节流”工程,大力开发“水经济”要从被动治污转向通过体

5、现水的“经济属性”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一是提早谋划开源工程。从近期看,要尽快解决饮用水应急水源不足的问题,并积极协调省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争取从岷江调增水量。从中长期看,应抓紧推进“引大济岷”、“引青济岷”等大型调水工程,从根本上破解市水资源制约瓶颈。二是全力推进节水工程。逐步推广节水设施和器具,推动企业节水改造,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及灌溉渠网。试行居民户“阶梯水价”,强化非居民户用水审批和计价管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三是切实加强中水回用。在X县区内强制配套中水回用管网及设施,鼓励中心X县区宾馆、酒店等用水大户自建小型中水设施。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回用率。 (三)实施“生态治水”工程,科学构

6、筑“水景观”在工程治水的同时实施生态治水,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进一步提升工程处理后的水质,并随水就势打造水景观,提高水环境治理的“附加值”。一是再造城市生态水系。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适用”原则,分阶段推进“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建设,因势利导构筑新的河网水系,建立xx市“大水网”体系。二是打造滨水人文景观。将主要河网水系与湿地、湖泊、公园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景观体系,丰富x市水文化内涵。水景观的打造,要考虑市民对河流水域及景观要求的多样性,注意景观与地域文化的相融性。 三、完善制度措施,构建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水环境治理既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民心工程。水环

7、境治理的关键,是建立切实有效的指导、引领和推进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领导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1.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整合“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分别下设的水环境治理推进组,成立“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委员会”,水务、城管、环保、经信、农委、商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赋予“水工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综合考评、指挥调度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各区(市)县也成立相应协调指挥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 2.完善部门推进机制。按照一体化“大水务”思路,进一步明确水务局为水环境治理的牵头部门,强化职权职责,完善内部机构和人员,配置水环境

8、专门监测机构和人员。理顺相关部门责权关系,整合涉水行政执法职能,设立“水环境治理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涉水行政处罚权。 3.落实治理责任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形成以市政府为主导、区(市)县政府为重点、街道(乡镇)为基础,分工科学、责权明确、运行有序的水环境治理体制。推行“河段长负责制”,由区(市)县、街道(乡镇)行政首长及部门负责人担任辖区“河段长”。市人大、政协成立水环境督查小组,督促检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治理重大问题。严格执行“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并与年度目标挂钩,对治理不力的河段实行“流域限批”。 (二)健全规划及立法保障机制1.健全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9、。围绕“水从哪里来、来水如何用、废水哪里去”等问题,高水平编制x市水环境总体规划及中、长期规划,完善城市饮水水源、市政管网、污水处理、滨水园林景观、生态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形成以规划引领水环境治理的运行机制。 2完善地方立法保障。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尽快出台水环境保护条例、水环境治理综合执法条例、水环境治理监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细化跨界水污染防治办法、小流域长效管理办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办法等行政法规;适时修订引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市供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完善水环境治理法规体系。 (三)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1.建立水环境治理的约束机制。依据“污染

10、者负担”原则,参照“碳交易”模式,探索试行“污水排放权认购”,实行企业污水排放“价格递增”。 2.建立水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依据“受益者补偿”原则,探索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和政策。建议积极向省上和中央争取与x市经济地位相称的“水权”,争取在调增水量的同时,下游省市对xx市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 3建立对主要河流的保护引导机制。在市域内,应建立对主要河流沿岸农村居民的经济补偿机制,使其从河流的消耗者和破坏者转变成保护者和守望者。 (四)建立资金和技术支撑机制1.加强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市政府持续投入、区(市)县政府将水环境治理日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持续投入并逐年增长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2.创新投

11、融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化参与的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将水环境治理存量资产打包,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将水环境治理与区域土地开发打包发售,充分挖掘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整体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 3.强化技术研发与支持。充分利用xx市在高新科技领域的研发优势,结合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难点进行科研攻关,研发一批防污、治污新技术,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形成科技效应。建议设立“水环境科学研究院(所)”,为“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建设及全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加强基层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提供培养和培训

12、的主要平台。 (五)探索全民参与的治理机制1.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推行“清水工程”,把水环境治理的实施方案、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等通过媒体发布或现场挂牌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形成全民关心、全民监督的水环境治理新格局。 .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制作更多水环境保护的公益性节目和广告,培育市民爱水护水和科学用水意识,并将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知识纳入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公民的环保素养。 3.充分发挥社会协管的作用。借鉴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部门做法,聘请一定数量的水环境治理协管员,对水环境状况实施从点到面、链条式的监管。 内容总结(1)关于全域水环境治理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市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领域已处于国内大中城市领先水平,但仍面临资源、理念、技术等重大约束,尤其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全面理顺(2)(三)实施“生态治水”工程,科学构筑“水景观”在工程治水的同时实施生态治水,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进一步提升工程处理后的水质,并随水就势打造水景观,提高水环境治理的“附加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