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956823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部空间设计与场地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部空间设计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外部空间的组合1.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图底关系(建筑物布置的基本框架)(1)从场地周围建筑物的规划布局现状出发(2)考虑用地情况与朝向(3)处理好使用功能的关系2.外部空间构图的主要手段(1)主从与重点(整体性):对称、轴线、向心(2)对比: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多样统一) 大与小、曲与直、高与低、长与短、虚与实、疏与密、简单与复杂、开敞与封闭、内向与外向、色彩的冷与暖、明与暗(3)韵律和节奏:同一形体或要素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交替使用或秩序的连续变化 常用于

2、沿街、滨河等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 韵律美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一下几种不同类型 注意:简单重复的数量不宜太多单调、呆板、枯燥(4)比例:建筑群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系和谐 街道等线形空间:两侧建筑高度与其距离的比例关系H/D1:11:2.5 小于1:1产生幽闭感,大于1:2.5造成空旷感 在庭园与广场空间中形成围合感,其空间的高宽比H/D1:4 一般在建筑高度的两倍距离2H内将无法看到建筑的全貌3.场地空间美的创造(景意兼备为上品,有景无意居中流,景意皆无为下等)(1)整体美:注重全局的整体性(整体的结构布局、形体轮廓、基本色调的和谐完整为先我,其后进行质感、色彩、细部处理

3、) 形成体系、突出重点自上而下的层次与秩序:不同体形、规模、外观的建筑体系;不同级别、内容、形式与质感的空间体系;人、物、能、污和信息的流动体系;商务、卫生、文体、游憩等服务体系层次与秩序中明确重点(视觉焦点):尽端、转折、交叉、汇集处使建筑、空间和人融为有机整体:建筑与空间的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水地貌、建筑风格等因素的整合(2)生动美:新:时代感(思想、技术、形式、材料) 动:实动与虚动 活:气、势(3)充实美(繁琐与简洁的适度):多样(形式与内容)、多趣(联想与情趣的直接表现或暗示)、多场所(休憩、交往、娱乐、活动)、多景(树木、花草、水体、雕塑、小品、室外家具)

4、、多对比、多功能(4)乡土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风俗、民族、自然、经济(5)亲和美:适用:以人为本安全:空间的稳定与均衡、舒适而无压迫感、防火与防震等防灾安全、交通安全、减少犯罪归属感(“可防卫”的空间设计)可达:人与车的关系(交通顺畅、便捷无折返)人性化尺度(比例关系):使步行者感到舒适与被尊重,空间亲切有人情味(小空间)私密性与邻里感: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追求自然:绿地、水面、室外活动场所4.外部空间的组合形式(1)对称式(实轴与虚轴):适用于位置、形体、朝向等方面无严格功能制约关系的建筑群 空间特性(2)自由式:因地制宜,适应性较强(3)庭园式:适用于要求适当展开又联系紧凑的建筑群

5、(4)综合式:适用于建筑功能较复杂、地形变化不规则的场地二、外部空间的构成(点、线、面、体)1、空间的限定:界线(抽象、具象)、界面(底面、侧面)2、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1)距离(远景、中景、近景):00.45 m为亲密距离(强烈的干涉作用) 0.451.30m为个人距离(亲切谈话) 1.301.80m一般社会距离(日常交谈) 3.60m为公共距离,(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旁观而无意参与)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最远距离 9.012.0m可以区别人的面部表情,一般性的观察物体及其材料质地 20.025.0m看清面部特征、发型、年龄,可以辨认材料,是适宜的观演距离 60.070.0m确认性别、大概年龄、

6、行为目的,推测材料类别,是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的最远距离 180.0m左右,社会性视域,可分辨人的轮廓、性别与姿态,开始构成空间远景或背景 5001000m,根据光影,背景及对象的移动可分辨出人群或机动交通工具,开始构造天际轮廓线。(2)水平视野:在水平面内无需转动头部和眼睛就可以看得见的角度范围 双眼视区:人的双眼同时看景物时,两只眼睛的视野重叠(约120)所形成的中间视区 人能较好观赏景物的最佳视区在60以内 观赏建筑的最短距离应该等于建筑物的宽度,相应的最佳水平视野应为54左右(3)垂直视野:人可以较好的观赏景物的最佳仰角在20左右,大体相当于建筑物高度的三倍距离 近景观赏时,视点距建筑物应

7、有建筑物高度的二倍距离,仰角约27 观赏单体建筑时的视点距建筑物的极限距离应保持建筑物高度的一倍距离,最大仰角不应超过45(视觉疲劳,透视变形)3.空间的围合与界面(1)空间的封闭性:封闭性强的空间:内聚力、收敛性安全感、整体感 封闭性差的空间:扩张性、外部化流动感、开放度(2)侧界面的围合方式:四面围合的空间:强烈的封闭感,顶界面的限定,向心的、明确的 三面围合的空间:封闭感较高,方向性,安定感(3)侧界面的高度:30CM(膝下):勉强区别领域,产生区域边缘,暗示非正式的小憩 6090CM(腰下):视觉连续性存在,空间划分作用加强,凭靠休息、眺望 1.2M(头部以下):空间分隔作用强,安全感

8、,视觉空间连续 1.8M(超过视线高度):空间与视线连续中断,较强封闭感侧界面高度H与空间间距D的关系:D/H1时,界面相互干涉,产生封闭恐惧感D/H=1时,位于空间中心的垂直视角53,难看到界面全貌,注意力集中于细部D/H=2时,垂直视角45,观察到界面全貌,细部,较好封闭感D/H=4时,垂直视角27,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空间形成封闭感的最远界线D/H=6时,垂直视角18,视线可及界面背后其他物体D/H6时,空间界面隐入背景,空间具有开放性(4)底界面的处理:铺装:不同性质、级别空间的地面铺装、质地处理不同例如:地面铺装由粗糙、普通变为精致美观,常暗示从交通性空间进入游憩性空间 利用底界

9、面铺装材料的图案、色彩、质感和拼缝加强地面的方向感和尺度感空间:上升:强调空间或建筑的重要性,形成仰视构图(平台) 下沉:动中求静、闹处寻幽4、空间的协调与统一(1)同一法:相同的图式逻辑母题、重复、雷同(2)主从法:建立空间的主次、重点等秩序 向心、重点、对称(3)对位法:通过位置关系求得各形式要素的联系(4)渐变法三、外部空间的动态组织(视点不断移动时动态观察对外部空间的组织要求路径、连续性)1、空间的诱导:通过行为主体对远处景物的有趣、新奇、期待等心理活动,进而产生的行为倾向(1)引发诱导的因素:合理延续的暗示有趣味的对象空间之间的转接点出入口空间性质的改变(从冷到暖、硬质到软质、阳光下

10、到阴影处)交通流的指引象征、重复或符号的暗示(2)转折与诱导(曲径通幽、曲则有情):长短景搭配(空间对比)、藏而不露(3)障碍设置:人工障碍、自然障碍视觉障碍:建筑、高大乔木、环境小品行为障碍:地形高差、水体、栏杆、小灌木、矮墙2、空间的层次与渗透(1)直接渗透:建筑、道路、绿化、环境小品等连续性质的界面或形体在空间中的延续、交错(2)间接渗透(连续、层次)以宏观环境因子为中介:应用于场地规模较大、周边自然景观较丰富的场地 视线通廊以中观环境因子为中介:门洞、空朗、柱列、底层架空、建筑间隙、树丛、山石、雕塑等形成的空隙以围观环境因子为中介:围墙上的门窗洞、花格隔断等3、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空间

11、之间连接的构造秩序(1)轴线与序列(开始、引导过渡、高潮前准备、高潮、结尾):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依纵、横向展开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迂回、循环式的(2)情绪序列:按人的生理疲劳曲线组织各序列段落按认得心理兴奋曲线组织各序列段落从空间意象入手,将城市文脉渗入在空间序列中按空间的功能性质组织序列段落,功能相近的相对集中,逐步过渡场地分析1.场地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条件2.场地的建设条件:场地与区域的关系:在区域中的位置、同类设施与相关设施分布、区域交通设施与交通流向、区域基础设施条件与环境状况场地与周围环境:周围土地适用状况、

12、邻近建筑空间。道路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管线系统与容量、环境保护场地内部建设及现状:现存建筑物与构筑物状况及可利用价值、绿化分布、场地平整情况、景观特征3.场地的公共限制: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规定当地的城市规划要求与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场地建设有关的消防、人防、交通、市政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其他限制场地要素分析:除在枝叶浓密,巨砾出现的地方外,场地的特点是陡且开阔场地基本被枝叶和陡坡分成两半朝向东北,寒冷土壤条件是除了暴露在森林中的以外,均带有大块砾石除西北、东南边界外,场地完全被单个家庭住宅区的开发所包围主入口最好开在东侧,其次为西侧借助于来自上游的河系(西方)可以使排水系统满足要求当高度升高时,视野扩大北部的松柏浓密,很吸引人池塘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