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95429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硝酸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文档 最新精品文档 最新精品文档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硝酸的性质1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A稀硝酸B浓硝酸C稀硫酸 D浓盐酸2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B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金属与硝酸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D可用铁和铝制品盛装浓硝酸3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D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增大4双选下列反应中,浓HNO3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A浓HNO3中滴入石蕊试液并微热B氧化亚铁与浓HNO3反应C氢氧化铝与

2、HNO3反应D碳与浓HNO3反应5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A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B溶液中产生红棕色气体C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气体D无任何现象6(2016延边高一检测)一定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和浓硝酸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法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硝酸浓度越大,硝酸被还原之后的生成物的价态越低,对应的硝酸的氧化性越弱B硝酸浓度不同,生成Cu(NO3)2的物质的量不同C硝酸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越少D两者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738.4 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气体22.4 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HNO3的物质的

3、量可能是()A1.0103 molB1.6103 molC2.2103 mol D2.4103 mol8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铜跟浓硝酸反应,铜跟稀硝酸反应,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不相等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途径途径途径D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途径途径9将硝酸表现出的性质填在下列各反应操作或现象后:A氧化性 B酸性C还原性 D不稳定性(1)久置的浓硝酸变黄色_。(2)用硝酸浸洗附有银的试管_。(3)常温下用铁制或铝制容器贮存、运输浓HNO3_。(4)用稀HNO3浸

4、洗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的固体_。(5)用Cu和稀HNO3制NO气体_。10如图所示为A、B、C、D、E五种含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A、B、C、D常温下都是气体,B为红棕色,写出A、B、C、D、E的化学式和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_;B_;C_;D_;E_。(2)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C_;DC_;BE_;EC_。11将红热的固体单质甲投入黄色的溶液乙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根据下列变化填空:(1)甲是_,乙是_,丙是_。(2)混合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3)气体B是_,蓝色溶液是_。(4)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12为检验稀硝酸跟

5、铜反应得到的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甲和乙两名同学分别设计了图中甲和乙两套装置(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圈、铁夹、加热设备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稀硝酸跟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2)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装置可以改进为乙装置,请说出甲装置的不足是什么?_。(3)如果采用乙装置进行实验时,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从U形管长管的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为止。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U形管短管一侧微热,当反应开始时,立即撤去酒精灯。此时在装置的_处可以观察到无色气体。反应在_时,可以自行停止。此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13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气体,

6、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NO、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为达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装置E和F的作用是_;为实现此目的,操作方法是_。(4)D装置的作用是_。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1选BAl在浓HNO3中钝化,铜与浓HNO3可反应。2选B硝酸是强氧化性酸,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A对;铜不论与浓硝酸还是与稀硝酸反应都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B错;因为硝酸是强氧化性酸,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而生成水,

7、C对;铁或铝遇冷浓硝酸钝化,故可用铁或铝制品盛装浓硝酸,D对。3选A浓H2SO4吸水增重,B错误;浓H2SO4常温下与Cu不反应,C错误;浓H2SO4吸水、浓HNO3挥发都会使酸液的浓度减小,D错误。4选A、B在浓HNO3中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先变红,表现出酸性,后褪色,又表现出强氧化性,FeO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和Fe(NO3)3,HNO3表现出强氧化性,同时又表现出酸性。故选AB。5选A溶液中存在NO3,这时再加入盐酸相当于提供了氢离子,Fe2会被氧化成Fe3,硝酸被还原为NO,所以溶液变成黄色,产生无色气体。6选D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故A错误;等量的Cu与酸反应,生成Cu(

8、NO3)2的物质的量相同,故B错误;等量的Cu与酸反应,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多,故C错误;因3NO2H2O=2HNO3NO,最终收集气体均为NO,由电子守恒可知,收集NO的体积相等,故D正确。7选C铜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反应一段时间后,HNO3浓度降低,剩余的铜与稀HNO3反应生成NO,反应后的产物是Cu(NO3)2、NO2、NO、H2O。运用原子物质的量守恒法,反应前后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不变,则n(HNO3)2nCu(NO3)2n(NO2)n(NO)22.2103 mol,即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2.2103mol。8选D三种途径发生的反应历程如下:途径CuCu(NO3)2NO2途径

9、CuCu(NO3)2NO途径CuCuOCu(NO3)2由此可见,途径、消耗HNO3量多且产生有毒气体。9解析:浓HNO3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生成NO2,NO2又溶于硝酸中而使其显黄色。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使Fe、Al金属钝化、与金属Cu、Ag等都能发生反应。硝酸具有酸性,与碱、盐、碱性氧化物等反应。答案:(1)D(2)A、B(3)A(4)B(5)A、B10解析:B为红棕色气体,是NO2,逆推C是NO,因此E是稀硝酸。答案:(1)N2NO2NONH3HNO3(2)N2O2放电,2NO4NH35O24NO6H2O3NO2H2O=2HNO3N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

10、O11解析:气体A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与单质丙反应,生成气体B和蓝色溶液,可推知丙为Cu,A中含NO2,A与水反应生成HNO3所以B为NO;气体A与水反应后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得到NO和白色沉淀,联想A是固体甲与黄色溶液乙反应得到的混合气体,可推知甲为碳,乙为浓HNO3,A中含NO2、CO2。答案:(1)C浓硝酸Cu(2)CO2和NO2(3)NOCu(NO3)2溶液(4)C4HNO3(浓)CO24NO22H2O12解析:NO很容易被O2氧化成NO2,所以要想观察到无色的NO就必须在无O2的环境中,由装置可知甲不符合要求;乙中将稀HNO3加到活塞下沿,则短管中O2已被排净,此时发生反应将看到无色NO

11、气体,HNO3被压入长管,当HNO3与铜丝分离时,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在液体压强作用下,NO被压入分液漏斗与空气接触,生成红棕色NO2。答案:(1)3Cu8H2NO3=3Cu22NO4H2O(2)由于烧瓶内的空气不易排除,生成的NO很快被氧化成红棕色NO2,不易观察到无色的NO;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也可认为是NO2跟水反应得到NO(3)液面接触分液漏斗活塞下沿铜丝周围稀硝酸与铜丝脱离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U形管左端液面下降13解析:NO是无色有毒的气体,易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有毒的NO2,若验证生成气体是NO,则必须排尽装置中空气。A装置中产生CO2气体能将整套装置中空气赶尽,当C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时,则说明装置中已无空气。若判断产物气体,可向E中推入空气(或氧气),若气体由无色红棕色,说明反应产生NO气体。答案:(1)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CaCO32HNO3=Ca(NO3)2CO2H2O(2)铜丝上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气体仍无色,溶液变为蓝色3Cu8H2NO=3Cu22NO4H2O(3)验证无色气体为NO将注射器F中的空气推入E中(4)吸收NO、NO2等尾气,防止污染空气阶段质量检测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