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95309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事故中患者的心理援助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发生,40 岁以下的人因车祸死亡已成为非正常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其伤残所占比率就更高。从社会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发现车 祸患者最突出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一、心理状况1.1 情绪休克 车祸初期的“情绪休克”,不少较重而神志清醒的患者,他们既不呻吟,又无 主诉,表情冷漠,语言简单,对于急救治疗的反应似乎无动于衷,这就是急性创伤后的“情 绪休克”。此时各种心理反应阈值增加,反应速度明显减弱,提示患者创伤严重。1.2 退化性心理行为 青年居多,他们以往身体健康,对于突然飞来的横祸毫无预感和防备, 对疾病的承受能力较差,表现为焦虑不

2、安,严重的心情恶劣,无故发怒,有时大哭大叫,四 肢乱舞,希望周围人多一点这样有一种安全感。1.3 忧郁失望心理 此类病人除和一般外伤病人有共同的心理活动外,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 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偏向他方。另一方面当病人觉察到外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如肢体伤 残,外貌破损,丧失学习和工作能力时,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特别是自己受伤又连 累别人同时伤者,承受的是双倍的压力,他们忧郁,失望悔恨交集,有时产生轻生念头。1.4 索赔及惩罚心理 车祸创伤患者,除司机失误造成自身受伤外,其余患者均有索赔及惩 罚心理。他们对肇事者极度愤怒,个别的甚至对其殴打和破口大骂。医生询问病情,他们不 能如实地叙述,

3、故意把病情说重,要求做各种检查,多开营养药,静点液体来夸大病情,以 此来威胁肇事者。对于索赔,包括营养费、护理费、奖金工资,甚至提出自己不能自立,要 求负责终生,纠缠医生,开与病情不相符的诊断证明,达到索赔目的,给医院管理带来不少 困难。1.5 夸张病情 有些病人症状迟迟不消失,或与外伤程度不相符,自觉功能的康复缓慢,这 种心理一般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赔偿,这种在心理上的强化,促使疾病过程大为延长,他 们把住院当做解决问题的地方,如果经济上得不到自己所要的赔偿,就无限制的住下去,以 此来威胁肇事者,医生动员出院都无效,这给医院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二、心理营救措施2.1、要使事故受伤者知道,他们

4、在这里不是孤立无援的。为稳定伤者急剧波动的情绪, 应对惊慌的伤者讲:“我一直待在您这里,直到救护车来。”这样可减轻伤者心理负担,使其 有绝处可逢生的希望。另外,受伤者也急切欲知,是否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例如救护车是 否已在途中等等。2.2、呵护好受伤者,不致被围观。陌生好奇的目光对受伤者的痛苦心理会产生不良刺 激。围观者的窃窃私语对受伤者的惶悚心态能产生负面效应,对围观者应劝其离去,尽量保 持环境的安静。2.3、寻找合适的体位,使受伤者被触及时感到惬意而不致疼痛。救护者对伤者身体无 疼痛的轻微接触,就会使伤者得以温暖和抚慰,例如轻握一下手,拍拍肩膀等友好爱抚动作。 同时不要站立,以缩短和伤者的

5、感情距离,通常是跪蹲或俯身于伤者身边。如伤者的衣服过 紧而不舒服,应小心翼翼予以放松;如衣服撕烂,身体裸露或天寒时,应盖上被单。2.4、讲与听。讲话能使伤者一吐为快,尤其是经历了生死浩劫的惊吓之后。如果伤者 讲话,要耐心地倾听。现场救护人员应以亲切柔和的语调讲话,即使对失去知觉者也应这样, 绝对不许有斥责之声。还可以问伤者是否需要告知家人和亲朋,同时就此可以与伤者聊一下, 千万不能显露出对伤者伤势的胆怯和畏缩,以免伤者阴郁的心情再次雪上加霜。三、护理要点3.1 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做到有条不紊,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即使 遇到最复杂最严重的病情护理人员也不要惊惶失措,以免加重病

6、人的恐惧心理。在 抢救中, 神态自若,忙而不乱,准确无误,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产生安全感。3.2 对于车祸患者除给予抢救治疗外,针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首先要耐心向病人讲明,我们 救死扶伤,对病人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同时说明夸大或隐瞒病情的危害,使病人及时如实 的反应病情,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3.3 解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病人的情绪与伤残程度、身体修养等直接有关,人们对护理工作 不完全了解,如果我们机械地就事论事,就会使病人产生不满,就需要我们做好病人的疏导 工作,启迪病人学会调节情绪,以提高对情绪的自制力。对来自病人的诉述,应机智的加以 诱导,禁忌和病人发生冲突,以至纠纷的发生。3.4 改变病人的思想角度,当病人在不良情绪困扰中难以解脱时,我们应适当改变病人的思 维角度,以“逆向思维法”代替人们常用的“逻辑思维法”,例如有的病人对“肇事单位” 或“个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致使对方难以处理,以致影响治疗,我们应耐心灵活地把病人 置于“肇事单位”或“个人”的角度,假设多种不能满足病人要求的方案,实事求是地讲明 有关法律和规定,讲清物极必反的原理,让其认真思考,病人也往往就此转机,从原来的情 绪困境中予以解脱,把思维的重心转移到病体康复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