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分析方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945386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分析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全分析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全分析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全分析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全分析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分析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分析方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度评价法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6-12-21 11:15:26危险度评价法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国家标准GB 501601992石油化工防火设计规范(1999修订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评价分类(HG 206601991)等技术规范标准,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表1),规定了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危险度分级图如图1所示,分级表见表2。 16点以上为1级,属高度危险; 1115点为2级,需同周围情况用其他设备

2、联系起来进行评价; 110点为3级,属低危险度。 物质:物质本身固有的点火性、可燃性和爆炸性的程度; 容量:运行温度和点火温度的关系。 压力:运行压力(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 操作:运行条件引起爆炸或异常反应的可能性。图1 危险度分级图表1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项目分 值A 10(分)B(5分)C (2分)D(0分)物质(指单元内危险、有害程度最大的物质)1.甲类可燃气体2.态烃类3.甲类固体4.极度危害介质1.乙类可燃气体2.甲B、乙A类可燃液体3.乙类固体4.高度危害介质1. 乙B、丙A、丙B类可燃液体2.丙类固体3.中、轻度危害介质不属于左述A、B、C项之物质容量1.气体1000M3以

3、上2.液体100M3以上1.气体500-1000M32.液体50-100M31.气体100-500M32.液体10-50M31.气体100M32.液体10 M3温度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1. 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1. 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 在低于25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在低于25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压力100MPa20-100 MPa1-20 MPa1 MPa以下操作1.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映操作2.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1.中等放热反映(如烷基化、酯化、

4、加成、氧化、聚合、缩合等反映操作2.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3.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4.单批式操作1.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水合、异构化、烷基化、磺化、中和等反应)2.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3.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4.有一定危险的操作无危险的操作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1992)(1999年修订版)中的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见压力容器中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HG 20660-1991)表1、表2、表3。a.有触媒的反应,应取掉触媒层所占空间;b.气液很合反应,应按其反应的形态选择上述规定。

5、表2 危 险 度 分 级总分值16分11-15分10分等级IIIIII危险程度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作者:佚名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8-11-7 20:16:03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 (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6、。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

7、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

8、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 (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 (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

9、与安全要求有关的背景材料。 4分析步骤 (1)参照过去同类产品或系统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查明所开发的系统(工艺、设备)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2)了解所开发系统的任务、目的、基本活动的要求、包括对环境的了解; (3)确定能够造成受伤、损失、功能失效或物质损失的初始危险; (4)确定初始危险的起因事件; (5)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可能方法; (6)在危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分析最好的预防损失方法,如隔离、个体防护、救护等; (7)指出采取并完成纠正措施的责任者。 有毒作业分级作者:xumin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发布时间:2008-10-30 17:58:12(一)毒物危害分析 新3高炉项目

10、涉及有毒物主要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主要存在于热风炉作业,炉前出铁作业。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如下: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属窒息性气体,主要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机体缺氧,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甚至死亡。慢性危害不明显。危害级别级。(二)有毒作业危险评价1.有毒作业分级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职业医学研究所对3高炉作业点的监测数据,其有毒作业分级见表710。表710 车间空气中有毒物浓度监测及有毒作业分级序号采样点(3高炉)毒物名称监测平均值(mg/m3)最高允许浓度(mg/m3)DLB分级C1东侧1CO3.82204300级2东侧2CO3.0520430

11、0级3南侧1CO2.89204300级4南侧2CO2.78204300级5北侧1CO3.12204300级6北侧2CO3.25204300级7西侧1CO2.89204300级8西侧2CO3.05204300级9操作室CO2.01204300级10东侧1CO269590001300级11东侧2CO271290001300级12南侧1CO273490001300级13南侧2CO278790001300级14北侧1CO271990001300级15北侧2CO275890001300级16西侧1CO273690001300级17西侧2CO272290001300级18操作室CO268090001300

12、级2.措施评价 通过有毒物浓度监测数据及有毒作业分级分析,可知高炉主要作业点的有毒作业属0级,为安全作业。新高炉项目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在高炉出铁口采用吸尘器,排出有毒气体,控制一氧化碳浓度,保证工人作业安全。(2)高炉出铁作业处,采取机械通风,进一步降低一氧化碳浓度。(3)采用相应劳保用品,如防毒面具等,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危险区域作业时,保证工人的作业安全。(4)采用一氧化碳报警器,当作业区域浓度超标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人采取相应措施,起到预防控制作用。 从上面毒物危害程度和控制措施来看, 3高炉对毒物危害控制总体上来说是有效的,主要作业点的有毒作业级别为0级,为安全作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不会对员工的职业健康造成大的危害。噪声作业危险分级评价1.噪声作业分级 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0级安全作业、级轻度危害作业、级中度危害作业、级高度危害作业、级极度危害作业五个等级。2.噪声作业卫生标准,见表76表76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参照表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小时)现有企业允许噪声dB(A)890493296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