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94435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程一. 自由尿流率检测:测定前2h饮水400600m1,待有尿急迫感再作检查,尿量过少会影响结果。开启尿流率开关,男病人取立位,女病人取坐位,嘱病人排尿。环境宁静及隐蔽,使病人尽量放松,使检查能正确反映其真实排尿情况。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术(CMG,Cystometrogram)1. 开启总开关,定标、调零,排空各导管内空气,准备消毒包及各种导管,膀胱灌注介质用生理盐水或0.05%咲喃西林溶液、灌注速度3080m1/min,安装泵管、测压管、灌注管及肌电接收装置。2. 测压前行尿流率测定,嘱病人尽量排空膀胱。受检者取截石位,无菌技术及良好润滑下行导尿术,插入F6F9双腔/

2、三腔测压导管1根,测量并记录残余尿量,放置肛门导管及肌电图电极,并连结相应的测压管、灌注管及肌电接收电缆,注意排空气泡。3. 启动测压仪,开始膀胱灌注,仪器即自动记录膀胱压、腹腔压、逼尿肌压及肌电图曲线,记录病人出现的初尿感、强烈排尿感及急迫排尿感,做好事件标记,注意逼尿肌与外括约肌的协调性。前者收缩后者松弛谓之协调,两者皆收缩谓之不协调。4. 灌注中嘱病人咳嗽、大笑等,以诱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及有无漏尿,并加标记,出现急迫排尿感时停止灌注。嘱病人收缩逼尿肌排尿,有尿液排出时的逼尿肌最大收缩力为等压性或等张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时以带小气囊的导尿管阻塞膀胱出口或嘱病人停止排尿后的逼尿肌最大收缩压

3、为等容性逼尿肌收缩压(Piso)。前者示逼尿肌克服出口阻力用的力,后者示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参考值50100cmH2O,高者为收缩功能亢进,低者为收缩无力。在仰卧位、坐位或立位引发逼尿肌收缩排尿的发生率分别为66%、90%和80%,必要时须改变体位以利排尿。5. 测定结束,记录剩余尿量、不同事件时膀胱容量、逼尿肌压、顺应性,无或有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及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状况。6. 准备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术。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术的影响因素有膀胱出口功能不全、膀胱输尿管返流、灌注速度过快及病人欠合作。前者多见于脊柱裂小儿及压力性尿失禁之女性,灌注后易于漏尿,用带有气囊之导尿管堵塞膀胱内口后方能完成

4、检查。膀胱输尿管返流可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显示。三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术(P-QPlot,P-Q图测定术)1. 准备工作同上,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后进行,记录仪上除记录膀胱压、腹腔压、逼尿肌压、肌电图4条曲线外,增加同步记录的尿流率及尿量两条曲线。2. 移动尿流率计以靠近病人尿道口,开启尿流率计,在病人尿意急迫时嘱其排尿,行多道程同步测定。标记排尿开始逼尿肌压(Pdetopen)、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该值即等压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结束逼尿肌压(Pdetclos)及肌电图结果,排尿结束后须继续记录23min,待诸压力曲线回归基线、肌电图恢复贮

5、尿期表现才结束记录。3. 记录上述诸压力值,注意有无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异常表现。四. 尿道压力分布测定术(UPP)1. 如压力流率测定未成功,先开放导尿管,排空膀胱,或保留约150ml,病人在检查台上取截石位或平卧位。2. 无菌操作下经尿道口插入F6-F9双腔或三腔尿道测压管至膀胱内,准确连接相应的测压导管接口,注意排空气泡,将测压管固定在自动牵拉器上。3. 以生理盐水行膀胱尿道灌注(210ml/min)并以匀速(0.52mm/sec)牵拉导尿管,记录仪或显示器上出现尿道压(Pura)、膀胱压(Pves)及尿道闭合压(Pc1o,=Pura-Pves)之曲线。牵拉过程中嘱病人咳嗽,试验测压

6、是否正确及是否出现尿道闭合压负压、有无溢液,尿道口有液体溢出时停止测压,为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需重复测定23次,记录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功能性尿道长度(FPL),及是否出现负压。五. 排尿性尿道压力分布测定术(MUPP)在静态尿道压力分布测定术(UPP)后进行,在显示屏上标记膀胱颈部、膜部尿道近端和远端,经尿道口置入一双腔管或三腔测压导管,正确连接相对应的导管接口,将导管固定在牵拉器上,嘱病人做排尿动作,在病人沿导管周排尿的情况下牵引导管(5mm/s)及测压,连续记录膀胱及尿道压力分布曲线。六、首先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指定所需检查的项目,在上述所需检查完成后,结合病史通过综合分析,打印报告以指导临床治疗。(简单调整了一下,不一定对,麻烦您再看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