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景点介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943301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景点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梅州景点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梅州景点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梅州景点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梅州景点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州景点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景点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州学宫 景点地址:梅州城区江北南门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于梅州城区江北南门,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来梅时,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学宫内的清末庙内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文昌殿、崇圣祠、棂星门、东庑、西庑、教谕署、戟门、魁星楼、泮池、拱桥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副阶周匝,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殿前月台正中设台阶。东、西庑,硬山顶,灰瓦面。1978年11月16日学宫被梅县革命委员会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2、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梅州学宫及周边地带划归梅江区 管理,经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梅江区 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承担修缮工作。多方筹资122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12月15日修缮竣工。学宫主体建筑大成殿内有反映孔子讲学论道内容的巨幅壁画组图。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周游列国图、习射图、孔子观瀑图、杏坛讲学图和古乐图,在巨幅壁画下面罗列着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34幅连环画图案。梅城一江两岸 所属区域:梅江区 景点地址:梅城一江两岸梅江河水流经梅州城区中心,把梅城分为南北两区。历代以来,水患给梅州人民

3、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危害。九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全面规划梅江河堤加固改造工程,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追求结合起来,把环境建设和美化城市的设想结合在一起。如今,梅州城区一江两岸建成园林式沿江道路18公里,罗马式长廊和传统风格长廊2公里,文化长堤2.2公里,具有现代城市特色的桥梁2座,公园和公共绿地、广场9处,呈现出绿中城、城中水、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的崭新风貌。“一江两岸”建设工程还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与历史名城保护相协调,充分发展和丰富了梅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凌空而架的梅江桥、嘉应大桥、东山大桥

4、、梅州大桥、剑英纪念大桥、秀兰大桥等6座大桥连同程江在梅江入口处的德龙大桥,像一道道彩虹与碧波荡漾的梅江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绿中城、城中水”的碧水连天、环境优美的飘逸画卷。梅江“一河两岸”改造项目,荣获2002年度国家建设部在全省惟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浮桥 景点地址:梅江河上东山人行浮桥是连接东山教育基地与梅江南堤的观光人行桥,也是梅江河上的第一座人行浮桥。整座浮桥全长233米,由塔桥和浮桥两部分构成,其中塔桥部分长66米,浮桥长167米,宽6米,局部平台宽9米;浮桥由26只舟体组成13个单元体。浮桥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浮桥者,顾名思义是浮在水面上的桥,下无根桩支撑,上无吊索

5、抓提,全凭水的浮力将整座桥身与负载物托起水面。它是由预制钢造船形密闭浮箱、几十只扣锁串连排列在一起,上面覆盖板材固定拼装构成,由两岸钢索拉紧定位,具有方便快速构建与拆解的特点,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有诗云:人行浮桥北南飞架,春满客都山水欢腾。东山教育基地 景点地址:梅州城区东山片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位于梅州城区东山片,总投资约5亿元,总体规划约900亩,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教育功能区由扩建的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和迁建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扩建后的东山中学将极大地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梅州教育的品牌形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学位的需求。 市职业

6、技术学校迁建东山教育基地,有助于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的职业教育。迁建后的市艺术学校将为梅州市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更好地弘扬“世界客都”和建设“文化梅州”服务。教育功能区建成后,将净增优质学位8540个,其中,东山中学将达到10000名在校生,净增学位6250个,市职业技术学校将达到3000名在校生,净增学位2090个。市艺术学校将达到500名在校生,净增学位200个。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按原规模修建)、“世界客都”城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亲水公园、剑英图书馆等组成。文化功能区建成后既能使客家深厚历史文化得到充分体现,又能成为学生、市民的客

7、家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市政功能区由公共服务区、电信大楼、东山小公园、40米大道、院士广场北24米道路、院士广场南18米道路、秀兰大桥南18米道路、东山教育路、梅江步行桥等组成,将为完善东山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将东山教育基地内融合贯通及与梅州城区市政建设融为一体提供有力保障和便利条件。千佛塔 景点地址:梅州市东郊大东岩山顶梅州千佛塔坐落于梅州市东郊大东岩山顶。据清光绪嘉应州志载,由南汉王刘鋹始建于大宝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铁塔分为七层,身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边长1.6米,为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原塔建于修慧寺,因寺毁,清乾隆初年

8、嘉应州官王者辅将铁塔移于梅城东岩山顶,上面盖亭宇,周围筑栏杆,并砌石阶,以供游览者登临观赏。梅州千佛塔与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是同一历史年代的遗物。梅州千佛塔按每一面计算,第二层有77尊佛、第三层67尊佛、第四层57尊佛、第五层37尊佛、第六层12尊佛,合为250尊佛,四面共计满千佛。第四层的佛像中,四面各有一尊大佛坐在莲花池座上,它们是东方善德佛、南方施坛德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相德佛。第七层是合尖顶,塔旁建有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丘逢甲的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塔歌等碑刻,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政府支持和海内外热心人士捐款资助下,由千佛塔寺住持释明慧主持,耗资4000多万元

9、,在大东岩山顶建造九层石塔,并经上级批准,将南汉千佛铁塔移置于新千佛塔底层,统称为千佛宝塔,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署塔名,新建千佛塔九层高36米,千佛塔全用花岗岩石砌筑,高9层36米,高耸云天,气势宏伟。佛塔首层安放着铸于南汉时期的千佛铁塔。二至八层内壁镶嵌着千尊汉白玉佛,第九层安装一口一吨重的大铜钟,并在该层内墙存放千尊小金佛,塔内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塔顶则为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塔,形成塔下有塔、塔中有塔、铁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被誉为宝塔建筑艺术一大奇观。沿塔梯盘旋而上,石塔外围砌筑走廊、栏杆,供游人登高凭栏眺望,秀丽的梅城风光尽收眼帘。千佛殿与九曲文化游廊连接一体,成为梅州市和粤东地

10、区的一大名胜。东山书院 景点地址:梅城东山中学侧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 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乾隆年间,梅县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城区仅存东山书院。从古老的书院到现在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我梅州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东山书院脉承着嘉应州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厚实的门墙青瓦传承着灵动的历史,录载着梅州人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在书

11、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爱国兴邦之士。爱国名士丘逢甲先生亦曾讲学于东山书院,在东山书院撰写了嵌“东山”长联,楹联含蓄地道出东山书院虽僻处山乡,亦足承载客家人不凡之志。2004年书院作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梅州”的八大工程之一得以重修,于2005年10月15日完成。修复后的东山书院,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已成为文化梅州建设的新景观,百年书院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状元桥状元桥座落于梅城下市“东山书院”前,是双孔拱型之石桥,异常坚固。桥长约34米,宽约5米,周溪水经此流入梅江。该桥始建于宋代。据光绪嘉应州志)载,起初以石梁建造,后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6

12、年)用木板架造,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改建成石桥。由于不够完善,相隔不久,乡人于正德间再加修建,后为洪水所毁,再架木桥。约过了200年,木桥已腐烂不堪,过往行人提心吊胆。迨至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三者辅任嘉应州知州时,创办了嘉应州最高学府东山书院。往书院视察时状元桥是必经之路,因觉其已危及行人安全,于是主持重建成石桥,下辟二洞,上筑石栏,更名为“灵济桥”,并请城内翰林李象元为之作重建状元桥题名簿序。此桥后又复名为状元桥。“状元桥”之得名,传说有二。一说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程乡景物百花洲下有旧谶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故以名桥;一说为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

13、(公元1277年),率勤工师抗元经福建漳州来梅州,曾过此桥,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桥为状元桥。归读公园所属区域:梅江区景点地址: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归读公园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与对岸的东山教育基地遥相呼应,全场4公里。其名“归读”出自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寄予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的美好愿望。归读公园建设的理念是在满足市民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基础上,以梅州读书文化、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亭、阁、雕塑和建筑小品等,展示近代梅州客家文化先贤的事迹和民俗风情。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

14、,分别建造了一座造型各异、风格协调的景观亭和集饮茶休闲、文化展示、文化参与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五座景观亭分别以程旼、丁日昌、邹鲁、罗香林、李惠堂五个梅州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五座园林建筑同样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名字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在公园入口广场,休闲、健身、观景场所分散布置了14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客家耕读文化及客家风情。此外,公园沿梅江还设置了三处亲水栈道。鸿都美食街 景点地址:江南彬芳大道鸿都商业园周边位于梅州市江南彬芳大道鸿都商业园周边的鸿都美食街,在康居路和新中路沿街建设二至三层的高档次客

15、家风味餐馆,建成高档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功能齐全、人流导向明确、交通组织合理、具有旅游功能的美食一条街。项目定位坚持“对外为街,对内为城”的建设理念,规划占地2.55万平方米,设计道路、广场、绿化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800万元。剑英公园 景点地址:梅州市三角镇新塘一带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三角镇新塘一带,占地面积439995.6平方米的剑英公园。从1986年开始建设,现已基本完善。公园正门的门楼,由香港嘉应商会副会长刘宇新先生捐资15万元兴建,门楼上的“剑英公园”四子是由本镇人士,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刘复之题写。在剑英公园的小山坡上,有一座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是1992年3月29日梅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历次革命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的。梅县是革命老区,历次革命运动中为国捐躯者计有1128人。纪念碑的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耗资140多万元用玻璃钢镏铜制成,典雅庄严。园内有一面积达266664平方多米的游湖,置有各种游艇及水上娱乐设施,假山水榭,亭台楼阁,歌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