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932923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李 俊1,张定宇1,李大华2,唐书恒3,张松航3【摘要】摘 要: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煤系“三气”)资源丰富,研究煤系 非常规天然气的共生聚集机制有助于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煤系有机地 化与储层物性相关测试数据,分析了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生烃物质基础与储层 特征;基于典型钻孔的沉积序列、岩性组合和气测资料,建立了三类煤系非常规 天然气共生模式并探讨了其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特征;通过成藏过程和成藏动力 分析,评估了盆地内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共采前景。研究认为 :沁水盆地煤系非 常规天然气生烃物质基础雄厚,天然气生成、运聚的宏观动力条件和储层条件 时空配置得当

2、,共生成藏条件良好;石炭-二叠系山西组与太原组发育 “三气” 共生和两种“二元”气藏共生组合,联合勘探开发前景较好,页岩气和致密砂 岩气单独开发风险较大。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8(043)006总页数】14关键词】关键词: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共采前景李俊,张定宇,李大华,等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聚集机制J.煤炭学报,2018,43(6):1533-1546.LI Jun,ZHANG Dingyu,LI Dahua,et al.Co-accumulating mechanisms of unconventional gas in the coal mea

3、sure of the Qinshui Basi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8,43(6):1533-1546.修回日期:2018-04-08责任编辑:常明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7ZX05064);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 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项目(41728005)广布型煤系广泛发育砂、泥和煤岩紧邻互层的生储组合 1-2。独特的成岩作用 特征和良好的成藏配置关系使得煤系成为了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乃至页岩气 等非常规天然气连续聚集的有利场所3。盆地中心含气系统4、“连续型”油 气藏5、含煤系统6等概念为煤系“三气”(煤层气、致密砂

4、岩气和煤系页岩 气,合称为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连续成藏、共生合采提供了理论依据,煤系“三 气”综合开发是提高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的有利途径。我国煤系非常规 天然气储量丰富,但资源利用率整体较低,现阶段主要以单一气源勘探开发为 主,已形成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东缘两大煤层气生产基地,致密砂岩气开发在 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取得较大突破,而煤系页岩气尚处于评价和勘查起步阶段 7-8。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含煤盆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共生成藏 特征和共采可行性9-1 1,个别地区开展了相应的煤系“三气”共采工程实践 12,揭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3.97x1012m313

5、,是我国煤层气的主 产区。盆地内煤层气地质研究较为深入,但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的资源潜力尚 存争议14-15 ,鲜有学者将煤系视作整体对待,研究天然气在不同岩性储层中 的连续性聚集潜力。因此,针对沁水盆地煤系储层开展系统评价,探讨煤系非 常规天然气的共生聚集机制,对指导盆地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1 构造演化与地层发育1.1 构造演化沁水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中部,盆地东、西缘现今分别与太行山隆起和霍 山隆起相隔,北缘与南缘分别同五台山隆起和中条山隆起毗邻,是一个在古生 界基底上形成的克拉通内断陷盆地,现今呈现为一 NNE 向展布的大型向斜构 造,面积约4.2x104km2。

6、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叠加作用,沁水盆地经历 了克拉通演化、盆地形成和盆地改造三大演化阶段,对应构造稳定、分异与定 型三期演化过程16(图 1)。吕梁晋宁运动阶段,随着不同性质、时代和走向的基底地块逐渐融合、固结, 华北古大陆板块的主体陆壳形成 ;早古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进入了构造稳定发 育时期,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加里东运动使得华北克拉通整体抬升,造 成了晚奥陶世-早石炭世长时间沉积间断 ;晚古生代期间,华北克拉通盆地再次 下降接受沉积,进入新的构造演化序幕和沉积建造阶段。三叠纪末期-早侏罗世 开始,沁水盆地所在地区经受了强烈的 NWSE 向挤压作用,两侧的太行山和 吕梁山强烈隆起,

7、形成了整体呈 NNE 向的大型复式向斜的盆地雏形,以及一 系列平行展布、呈雁列式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西北部狐偃山至祁县一带岩浆活 动强烈;喜山期是盆地改造和构造定型的主体阶段,构造应力场发生多次转化, 伴随着多期次的拉张、挤压和抬升,沁水盆地现今构造格局逐渐定型18-20。1.2 沉积地层 受区域构造与沉积条件控制,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华北克拉通盆地的主成煤 期,发生过多期次区域性海侵事件,形成了一套区域性分布的海陆交互相和陆 相含煤沉积21(图 2)。石炭纪本溪期开始,华北盆地开始缓慢下沉接受沉积, 海水整体由 NEE 向侵入,形成陆表海环境,在奥陶系风化面上发育了一套填平 补齐式的局限浅海相沉

8、积 ;太原期是主成煤期,发生了多期次海侵 -海退事件, 海水改由 SE 向侵入,沁水盆地形成了以局限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潟湖、潮坪 和泥炭沼泽为主的复合环境(图3(a),沉积地层平均厚约105 m,煤层与灰岩、暗色泥岩和砂岩交替沉积、旋回明显;山西组沉积期,古地势北陡南缓,海岸线 不断向南迁移,整体呈海退环境,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 (图 3(b) ,中晚期泥 炭沼泽化在三角洲平原上广泛发生,形成了盆地内广泛分布的 2 号和 3 号煤层,该期是另一个主成煤期,煤层与碎屑岩伴生发育,沉积地层厚20 150 m;进 入中晚二叠世,沉积环境演变为以河流及湖泊为主的陆相环境,气候由潮湿转 为干旱,沉积物

9、以浅色砂岩和杂色泥岩为主;进入三叠纪,沁水盆地快速沉降, 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碎屑岩,石炭二叠纪煤系深埋,开始接受深成变质作用 22-23。可见,太原组和山西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煤层与碳酸盐岩、暗色泥岩和砂 岩垂向上紧邻共生、互层发育,特殊的“源-储”伴生组合关系为天然气的连续 性聚集提供了良好基础。2 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物质基础 煤与煤系暗色泥岩有机质含量高、生气能力强、具有持续生烃和充注的能力, 是良好的气源岩25。沁水盆地山西组与太原组煤层较为发育,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4.6和7.19 m,可采煤层可达10层以上,总厚1.2 23.6 m,含煤系 数4.7%9.2%,表现为“北东向厚薄相间”

10、的带状分布特点13(图4)。除煤 层外,沁水盆地煤系暗色泥岩广泛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泥岩多与煤层、灰 岩或砂岩互层,单层厚度较小(5 m)、累积厚度大(100 m)。区内主要矿区 钻井资料揭示,山西组与太原组暗色泥岩厚度分别为27.6 58.0 m与46.6 63.4 m26;泥岩所占比例较高,山西组多高于60%,太原组平均54%(表1)。 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成熟度是衡量烃源岩质量与生气能力的重要指标。沁水盆 地石炭一二叠系(C-P)煤与暗色泥岩显微组成均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含 少量壳质组与腐泥组等稳定组分(图5(a);此外,煤与暗色泥岩的有机质H/C原 子比分别为0.200.85与0

11、.250.75 , O/C原子比分别为0.020.10与 0.03 -0.20,指示高演化的III型和II型有机质。测试显示,沁水盆地煤与暗色 泥岩稳定碳同位素(613C)普遍偏重(26%),饱和烃质量分数多小于25%(图 5(b),表明有机质以陆源输入为主,进一步证实了本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以 III 型为主27。现今有机碳含量(TOC)是表征烃源岩生气潜力的有效参数28,沁水盆地山西组 和太原组煤岩 TOC 含量平均为 73.84% 和 70.86%;同时,228 个暗色泥岩(含 碳质泥岩)样品 TOC 测试结果表明,山西组与太原组泥岩 TOC 介于 0.19%- 24.97%,平均分

12、别为 2.69%和 2.34%,且均有超过 60%的泥岩 TOC 值大于 1.5%,生气潜力较好(图6)。值得指出的是,泥岩生烃潜量(S1+S2)整体较低 (表 2),这是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结果。沁水盆地煤系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 煤岩镜质体反射率主体为 2.0%-4.0%,盆地中部受深成作用控制,南北两端 受岩浆活动影响大,热成熟度相对更高,晋城、翼城一带可达 4.0%(图 7),高 热演化程度使得源岩有机质大量裂解生气,导致现今生烃潜力普遍偏低。总体上,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十分发育,集中分布于山西组和太原组, 有机质类型以 III 型为主,热演化程度整体达到过成熟阶段,生烃物质基础

13、雄厚, 平面上具有“广布式分布、大面积生烃”的特点 16,为盆地内煤系非常规天 然气富集成藏提供了有力的气源保障。3 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地质特征3.1 煤层气 沁水盆地山西组与太原组含煤性好,分别含煤13和510层30,山西组 3号煤与太原组15 号煤在全区分布稳定、厚度大、含气量高、埋深适中,是本 区煤层气的主要储集层和开发目的层。其中,3号煤层厚0 7.8 m,东南部厚 度较大,主体在4 m以上,北部寿阳、阳泉等局部地区大于2 m,其余地区多 在2 m以下(图8(a);15号煤层厚08 m,主体介于2.0-6.0 m ,厚度高值 区(5 m)分布于盆地北部阳泉、中部榆社-左权以及南部沁水

14、一带(图8(b)。煤 层埋深表现为从周缘向盆地中央逐渐增大的特点,东南部煤层整体埋深较浅 (1 000 m),是目前盆地内煤层气开发效果最好的地区;盆地向斜轴部地区埋深 普遍大于1 500 m;西北部晋中断陷埋深最大,祁县、太谷一带接近3 000 m , 以西更深至4 000 m以上(图8(c)。沁水盆地3号煤层与15号煤层平均相距80 m,煤级相当,镜质体反射率主体 均大于 2%,盆地西部较低,煤种以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为主;灰分产率为 3%- 23%,平均约11%;煤层现今含气量介于0 40 m3/t,高值区均分布于复向斜 轴部方向和盆地南北两翼,表现为自盆地周缘煤层露头线向盆地腹地逐渐增大

15、的特点,且变化梯度从浅部到深部逐渐变小。其中, 3 号煤层含气量主体为 7-26 m3/t,平均11.94 m3/t,以中部榆社地区和南部含气量较高;15号煤含 气量整体稍高于3号煤,平均12.45 m3/t ,含气量分布与3号煤大致相当31 煤层气组成以甲烷为主(91.5%98.6%),含少量二氧化碳和氮气;CH4碳、氢 同位素分别介于-29.63%-35.39%o和-195.34%。-160.21%。,为典型的热 成因气30。由于煤体变形和外生裂隙发育程度不同,沁水盆地煤储层渗透率不均一性较强(图9)。试井资料显示,3号煤层与15号煤层渗透率介于0.01x10-15-6x10-15m2,一

16、般小于2x10-15m2,盆地南部和中西部渗透率相对较好(1x 10-15m2) ,北部其次,中东部最低。此外,由于喜山期构造分异造成的 压力重建,沁水盆地煤储层表现出异常低压、正常压力和异常高压共存的特点。 储层压力整体随埋深而增加,区内低压区广泛分布,异常高压分布于盆地中央 和西部一带32。3.2 页岩气暗色泥页岩作为煤系烃源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煤系页岩气的储集层。沁水盆 地石炭二叠系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于山西组与太原组(图 10),分布广泛,盆 地中北部地区累积厚度可超过100 m,整体稍高于南部。煤系页岩有机质富集、 成熟度高,并且在垂向上与煤层、致密砂岩或碳酸盐岩紧邻共生,旋回明显。XRD 测试显示(表 3),山西组与太原组泥页岩矿物组成均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 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